□ 钱夙伟
谁都没料到,一场文化研讨会竟开成“声讨会”——10月28日,在浙江省诸暨市召开的“西施文化的当代价值研讨会”上,不少与会学者对“邻居”杭州市萧山区“争抢”西施故里的现象进行了关注,认为“不能以利益为目的抢夺名人故里”。(11月8日澎湃新闻)
在诸暨看来,“西施是诸暨人,这是历史的结论。中间虽有几次插曲争议,也早已盖棺定论。”这当然有大量的史实依据。而早在2007年,文化部就将“中国西施文化研究中心”设在诸暨。
然而于“萧山是西施的故乡”,比邻的萧山从来没有退让,20世纪80年代就有“西施出萧山,最早见于《后汉书》”一说。近期又提出,“西施出生于越地苎萝村(今萧山临浦苎萝村)”,与此同时,萧山所辖临浦镇官方也提出,“西施就出生在临浦施家渡村”。
面对西施故里争议再起,有专家提出:建议由浙江省有关部门牵头组织,举办一个西施故里研讨会,解决这一并不困难的文化学术问题,让各方现场提供史证,把问题搞清楚。要坚决制止从商业利益出发的行为,歪曲放大“片言只语”。
但这是一厢情愿。西施的故事中,历史演绎占了很大部分,并不像历史研究那样具有唯一性,而诸如名人故里,多样性从来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也因此,名人之争层出不穷。比如诸葛亮有河南南阳与湖北襄阳之争,“貂蝉故里”更有甘肃、山西、陕西三省四地之争。何况,现在更多的是跨地域之争,也并非“省有关部门”可以牵头。
争夺名人,归根到底争的是经济利益。但是,只争得一个故里,这种名气未必就能成为收益,比如西施,讲起她的传奇故事,很少有人留意她是哪方人氏。争得了西施故里,于提升当地知名度的作用,也有限得很。
也因此,现在争得名人故里之后,由于所谓确凿的“证据”大多存在于史料中,而史料也往往“众说纷纭”,因此多要千方百计化虚为实,以防被别地“抢”过去。于是大兴土木造假古董,劳民伤财不可避免。
面对不断出现的“名人争夺”“故里争夺”,有关专家认为,应该把更多力气花在文化的挖掘整理上。比如西施,是美的化身,应不断挖掘和放大其文化内涵,将西施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共赢”,而这才是更务实的一种“争夺”。
其实,民间文化、历史传说,在广泛流传过程中,融合了人们的美好情愫,已成为共有的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施没有故里。过于纠缠于故里“唯一性”的争夺,势必把文化遗产庸俗化、功利化,即使争来了一个名,也未必能争来多少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