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女性主义近年来走进了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视野。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去重构艺术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去蔽”的过程——原来被传统艺术史所忽略的女性,以及具有女性气质的艺术领域将被平等对待。它对于中国艺术史的完整建构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其意义不在于对传统艺术史构架的否定,而在于让中国的艺术史被还原得更丰富、更真实。
■ 滕晓铂
女性主义,这个20世纪哲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近年来走进了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视野。所谓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指的是基于女性主义视角展开的在中国艺术史领域内的研究工作,其研究对象除了历代艺术作品中作为被表现和被欣赏对象的女性,更重要的是作为艺术的创造者、接受者以及研究者的女性群体,以及对于女性的态度时刻都在发生微妙变化的社会文化整体。
虽然很多中国现代女性有了自己的职业或者事业,但是她们的行为特征一旦不符合父权社会所定义的性别气质,仍然会感受到来自社会的种种压力。这种社会性别定位的历史传统非常悠久,其影响力也渗透到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文化语境中。因此,在传统艺术史的表述中,女性总是以被观看者的角色出现。虽然传统艺术史研究领域中也有针对女性的研究内容,但这种研究常常是把女性作为被表现的客体而非创作主体展开的。这种传统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以艺术通史和艺术史教材为主的研究成果中,而这些成果又是艺术史研究领域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的书籍,所以其对新一代的影响可想而知。20世纪末以来,有许多学者,尤其是女性学者开始关注这个问题,有意识地以女性主义视角对传统艺术史的表述方式提出了挑战和修正。
中国女性学者讲述的中国艺术史
中国女学者基于女性文化立场对于传统艺术史文本进行补充的工作并非近年来才开始。清代汤漱玉的《玉台画史》即是一位女性画家(闺阁画家)编纂的中国古代女性画家历史,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专门收录女性画家的汇编体画史著作,该书时间跨度上千年,共收录233位包括宫廷、名媛、姬侍、名妓、释道等各个社会阶层的中国历代女性画家。这项成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文化条件和历史局限性,汤漱玉所提到的女性画家无法被以男性为主的艺术史写作者纳入学术视野,甚至在迄今为止的中国艺术通史中,也很少看到古代女性画家的身影。
尽管《玉台画史》及女性艺术家在中国传统艺术史中被边缘化的状态持续存在,女性学者关心女性画家的学术传统在中国艺术史研究领域仍然得到了延续。尤其是到20世纪末,受到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观的影响,中国的女性主义艺术史有了哲学、社会学层面上的思考和方法论意义上的借鉴,这种以专题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艺术史内容进行的补充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
这方面的代表学者为陶咏白和李湜,她们1999年出版的著作《失落的历史——中国女性绘画史》可视作对《玉台画史》的延续,该书主要包括古代和近现代两个部分,古代部分由李湜完成,近现代部分由陶咏白完成。与《玉台画史》的不同之处是,该书在方法论上借鉴了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成果,无论在对古代人物还是近代人物的研究上,都给予了女性艺术家在艺术史中相对客观的评价,是使女性艺术家进入到传统艺术史语境的一种尝试。
陶咏白曾在《中国妇女报》的一篇访谈(2015年6月16日B2版)中提到,她对女性绘画史的关注最初缘于对中国油画史的研究——她发现很多女性油画家的作品水平很高却不被人所知,因此有了写中国女性绘画史的使命感。但书写历史是不容易的,她于20世纪80年代末集中精力学习了几年关于女性史、女性学的理论,找到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20世纪90年代开始“女性绘画史”的撰写和评论。
在此基础上,李湜2008年出版的专著《明清闺阁绘画研究》,成为当下女性学者对于古代女性画家研究课题的延展与深入的代表作。作者长期以来搜集散见于地方志、文人笔记、官方史书、画史、画论等文献中的女画家资料来丰富自己的研究成果,与《玉台画史》不同的是,李湜不但补充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数量,并对《玉台画史》不作评价仅作资料汇集的做法进行了修正。
李湜重点对明清闺阁画家的绘画题材、技法及其生活时代的社会伦理、政治地位和家庭地位进行了分析,她认为,明清闺阁画家在创作上对于男画家的“屈从性”是一种普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封建思想对中国女性长期的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绘画上即为女画家以男画家的作品为样本而进行被动式的艺术描摹。
陶咏白、李湜两位学者都是在20世纪80-90年代活跃起来的学者,当时是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对中国产生影响、中国女性艺术家逐渐开始活跃的年代,这种社会环境有助于她们在艺术史研究上形成独特视角、经验领域和判断标准,有女性特有的感知方式、经验方式、思维方式。她们注重以往中国艺术史研究中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如女性的创作、生活、社会地位等内容,并尝试对其进行了尽可能真实的历史还原;同时,对艺术史中已有的研究对象,也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做出了全新的解读,成为当下中国艺术史研究成果中非常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
新视角的意义:中国艺术史的丰富和还原
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女性主义的第三次浪潮之后,西方女性主义艺术理论影响到中国,最早出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领域。而艺术史研究领域对于女性主义理论的重视则较晚,是从20世纪末才开始的。在对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学展开深入研究的同时,有一部分女性学者在对中国传统艺术史研究方法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走上了具有自觉的女性主义意识的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西方学术研究成果在中国的不断译介,为国内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学术视野和方法依据。
目前中国女性学者在艺术史研究领域的成果具有如下特点:她们对于艺术史研究范围的界定、艺术史的研究方法有着崭新的视角,她们对传统艺术史体系之外的“边缘领域”的关怀,如对女性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关怀,以及对地域性艺术史和传统手工艺的关怀,成为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有益补充。
我们长久以来的学术研究基础来自于男权社会下的学院派传统,对于女性学者来说,在这样一个长久而顽固的体系下从事学术研究,没有女性主义研究方法的自觉是不可想象的。女性主义视角是一种补充而非颠覆,为艺术史研究在理解方式上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去重构艺术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去蔽”的过程——原来被传统艺术史所忽略的女性,以及具有女性气质的艺术领域将被平等对待。它对于中国艺术史的完整建构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其意义不在于对传统艺术史构架的否定,而在于让中国的艺术史被还原得更丰富、更真实。
(作者为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