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霍城县服装服饰产业园,当地少数民族妇女正在工作。(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杨睿/摄)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一带一路”采访组
新疆霍城县是“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城市,中国通往中西亚的“咽喉”,因美丽的薰衣草种植享誉国内外,近几年在援疆省市的帮助下,实行“就业工场+创业园区+就业信息平台”三位一体模式,依托产业集群效应,产值迅速破百亿,大量留守妇女实现了就地创业就业。对此,霍城县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作用,尝试建立了“县、社区、园区、企业、车间、班组”六级妇联工作法,将妇联工作做到了妇女群众身边,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摸索出了一条“产业维稳”的工作新思路。
身边有妇女组织,心里踏实
天空蔚蓝,伊犁的秋日因雨清透。10月21日,步入新疆霍城县服装服饰产业园,“好日子源于党的好政策”的标语就醒目入眼。“这是园区1500多人的共同心声,它不仅表达了大家内心对党的感恩之情,更展示出周边六县成为产业工人后的妇女们的自信与幸福。每天上下班的人和来参观的人都能够看到。”霍城县社区驻园区外联部部长孜拉燕自豪地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一带一路”采访组记者。
裁剪、缝纫、熨烫……霍城县服装服饰产业园的每个生产车间里,各族妇女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害怕影响她们干活,记者的采访尽量轻声地进行。据了解,目前,该产业园入驻企业31家,共解决了周边六县市1560名妇女就业。为了让这些妇女安心就业,园区专门开办了幼儿园、员工食堂、公寓、公车接送等,细致周到地解决了员工的吃、住、行问题。
“我以前打临工收入不稳定不说,还很辛苦。现在一个月有1600元的固定收入,在家有地位不说,还能帮助很多姐妹。”车间妇联主席兼妇女小组长的阿迪来告诉记者,自己车间每个组都有妇委会小组长,园区大大小小有近200名像自己这样的妇女小组长。这些小组长除了工作上的事情,平常更多的是帮助妇女姐妹们排忧解难,谁今天不高兴了,她们就劝说,谁家老公欺负妻子了,她们几个姐妹就下班后一起上门做思想工作。“我们身边有了妇女组织,心里踏实,生活真的很好。”
园区负责人刘民海说:“两年多来,园区辐射带动就业5000人,其中少数民族占95%以上(妇女占98%),人均年增收近万元。”
让好学的妇女成为技术骨干
来自江苏的伊犁英腾针织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怡光告诉记者,他的企业刚刚接了欧洲1500万美元的针织品订单,在当地吸纳了1000多名员工。“他们对技术的好学、对改变生活的渴望让我惊讶。”
据了解,这家中小企业创业园在建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就业人数将超过3000人,总产值达5亿元。为了解决园区用工人员难题,霍城县妇联和园区管委会连续三年选派优秀女学员去内地多家大型服装企业培训学习,并为3名创业学员解决3栋1800平方米厂房,注册成立了大洋等3家服饰公司。今年,从广东聘请专家对12家企业的100名班组长和20名技术骨干及管理人员进行了培训。通过这种“帮带学”的培训方式,为企业培训了一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此外,依托县里的职业技术学校,与妇联、人社等部门联合加大对本地学员的综合培训,把乡镇、教育、园区、企业等各方力量和资源“捆绑”在一起,采取校企联合办学模式,进行“订单”培训。截至目前,累计培训人数超过4000人,其中妇女占到95%左右。
园区管委会主任夏军介绍说,近年来,霍城县委县政府一直坚持输血和造血并重,着力推进产业援疆,构建产业体系,提升造血功能。霍城县先后投入1000万元在村队、社区建设36个“就业工场”,带动老百姓就地就近就业。积极争取重点企业贷款贴息、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创业培训补贴、“短频快”项目补贴、纺织服装企业电价补贴和农民工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帮助返乡创业企业扩大再生产和向其他区域辐射发展,促进更多女性入园区就业。
妇女有了工作,生活越来越好
在新疆霍城县惠远乡央布拉克村的就业工场,记者看到,米亚沙和十多名妇女们正在忙着制作独具特色的花帽。米亚沙是央布拉克村村民,家里有五口人,只有3亩土地,还要供弟弟上学,家庭收入主要靠丈夫外出打工挣钱。自从今年村里开办就业工场,她就来到这里开始从事花帽制作的工作,由于工作认真、细致,她很快掌握了制作花帽的技艺。“我以前没工作,我现在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我的邻居、没有工作的20多个妇女都来了。”
米亚沙身边的一位妇女抬头说,由于就业工场就开设在村里,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现在像她这样的很多妇女都来到这里,不但学习了技能、增加了收入,还开阔了眼界和思路。
“广大妇女群众有了技能、有了工作、有了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在某种意义上为维护社会稳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江苏援疆干部、霍城县委常委、副县长陈文斌告诉记者,近几年,霍城县通过产业集群和其他综合措施的配合,重点解决了少数民族妇女就近就地就业问题的同时,着重发挥群团特别是妇联组织作用,从而达到了“产业维稳”的良好社会效果,进一步夯实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工作基础。
有妇女群众的地方,就一定要有妇联工作。霍城县妇联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将妇女工作很好地渗透到每位妇女姐妹身边,霍城县妇联针对条件成熟的企业和合作社女工聚集的地方,逐级成立了妇联、妇委会、妇女小组长,着力加强女职工的从业观念、竞争意识和感恩意识教育,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民族团结典型、就业创业典型大宣讲,技能大比武,表彰奖励等,使她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让她们感受到娘家人的温暖和关怀,有效提升了“产业维稳”的良好效果。
(党柏峰 王江平 杨睿)
记者目击
葡萄架下的甜美生活
泥泞的巷道平坦了、乡村影院建好了、就业工场开工了、民俗旅游营业了、薰衣草园芳香依旧……漫步在边疆的深秋里,也许无缘最美的景色,但是我们感受到了边疆妇女姐妹用自信展示给我们安定幸福的好日子。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一带一路”采访组来到艾丁湖乡花园村,这是一个普通的小镇,人不多。一眼望去,为了方便晾晒葡萄干,远远近近的民居都是透气性很好的凉房构建。街上随处可见身着漂亮民族服饰的村民,他们不时打个招呼,看起来彼此都很熟悉。
“老板,来两个馕。”摆在路边的馕坑散发着诱人的奶香味道。一位维吾尔族妇女听见声音,面带微笑迎了上来,试探着从很热的馕坑里给顾客取出滚烫的馕。听妇联同志翻译说我们要采访她,她赶紧把手擦干净,将客人迎了进去。
今年44岁的介乃提汗·肉孜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维吾尔族农村妇女。全家四口人,丈夫搞养殖,自己也就搭把手,日子过得还算不错。但是她的心里一直有个梦想,像母亲一样成为一名打馕高手(打馕是每一个维吾尔族女人从小就会的手艺)。据她讲,自从参加了妇联组织的一次培训后,她决定自己干点事情。“我的日子好了,但是村里还有好多妇女情况不太好,我就想着把母亲教给我的打馕手艺传下去,办个小作坊。”如今,在妇联组织和政府的扶持下,她的企业渐成规模,加工食品种类多达100种,花色品种和味道深受客户喜爱,同时解决了36个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
从吐鲁番到呼图壁,所到之处,新疆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喜人变化,在妇联组织的引领下,边疆妇女也逐步走出家庭,用自信和勤劳创造着自己的幸福,她们用微笑感谢党给自己带来的一切。
(党柏峰 王江平 杨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