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10月21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综合新闻 敦促尽快建立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家事审判合议庭应至少有一名女法官 打造巾帼特色品牌 发挥妇女独特作用 我国消费品安全标准近80%与国外一致 培训护工计划带动贫困家庭脱贫 今年10月底前电话用户实名率将达96% 让我这小小的烛光,亮些再亮些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女红军蒲文清:

让我这小小的烛光,亮些再亮些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

记者 耿兴敏

见习记者 田珊檑 实习生 高雅丽

“无敌红军是我们,打垮了敌人百万兵。努力再学打骑兵,我们百战要百胜。”一边踏步走军姿,一边大声高歌,只见蒲文清面带微笑,精神矍铄,声音铿锵有力。

从蒲文清生前留下的视频中看,这位九十多岁高龄的老红军能清晰记得几十首革命歌谣的歌词,每次演唱,从不出错。

新雨过后,秋朗气清。日前,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来到蒲文清大女儿何丽的住处,听75岁的何丽讲述母亲蒲文清的故事。

共产党是恩人 我绝对不能掉队

出生在四川巴中贫苦家庭的蒲文清,父母很早去世。逃过荒、要过饭、当过童养媳,曾被卖到地主家,日子过得十分艰苦。1933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被组织分配到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当看护。参加长征后,任护士排长,到达陕北后就读抗大第八期。她先后在清凉山中央印刷厂、延安荣誉军人学校工作,1937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任二野炮兵旅妇女学校区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响应国家号召,她提前退休到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办事处工作,1978年重回交通部,任政治部组织部四处休干管理组专职支部书记,1979年光荣离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长征期间,红四方面军专门成立了妇女独立团,后扩编为妇女独立师,全师多达2500多人,经过艰苦的长征,最终到达陕北时只剩下300多人。普通的红军战士蒲文清是这300多人中幸运的一位。

冰雪、风霜、酷冷、饥饿…….女红军在翻越雪山的过程中,穿越了生与死的考验。

长征前,蒲文清突然得了很重的眼疾,眼睛几乎看不到东西。她没有听从医生的劝阻,不愿留在四川,坚持参加长征。是什么原因让蒲文清如此坚持?

“共产党救了我,是我一辈子的恩人,我绝对不能掉队!”多年以后,蒲文清这样告诉孩子们。

在翻越终年积雪、海拔高达4000米以上的党岭山时,整个队伍在风雪中艰难前行,没有人敢停留,稍不留神,就可能被雪埋。蒲文清使劲睁着红肿流泪的眼睛,一手拄着棍子,一手扶着担架,与十几岁的女战士们负责照料二十多位重伤员。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蒲文清忍受眼疾的煎熬,悉心照顾伤员,并把自己仅有的一点粮食分给伤员,实在饿得不行时,便吃几口冰雪。

有一个故事让何丽和妈妈一样,永远记住了一位红军战士:“他叫宋益民,是一位营长。”

在一次枪林弹雨后,宋营长大腿受伤,皮开肉绽,甚至露出白骨,翻越雪山时处于半昏迷状态。蒲文清等6个担架员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宋益民身上,时不时为他掰去冻结成冰的血块。当宋益民被大家呼唤苏醒后,他伸手去扯自己身上的衣服,大家问他怎么了,他紧闭双眼,已经说不出话来。一名担架员把耳朵贴近宋营长的嘴边,才终于明白,原来宋营长说自己不行了,要把衣服给这些红军小战士穿,鼓励他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坚持到革命胜利。当蒲文清与几位战士给宋营长掖好衣服时,发现他已停止了呼吸。而他的一只手还在向上推着盖在自己身上的单衣,另外一只手似乎在解衣服扣子。

就这样,一场大冰雹后,蒲文清和战友们只能用冻得快僵的双手,把烈士埋在了雪地里。

“白花花的一片,都是死人。”爬雪山前一夜还有很多战士,第二天便死去一大半,有时一晚上会牺牲几百人,这就是长征。

经历了几昼夜的艰难前行,蒲文清一行翻过了党岭山,随后又翻越过大小3座雪山,部队便向渺无人烟的草地进军,开始新一轮的战斗。

一路走来,长征留给蒲文清的,蒲文清留给子女们的,除了坚忍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就是感恩。

高歌一曲让长征精神永相伴

眼睛落下了毛病,眼疾伴随其一生,翻雪山、过草地等过程如此艰难,蒲文清却丝毫没有抱怨过,总是平静地和人讲长征期间与战友共同奋战的经历,在晚年尤其喜欢唱革命歌曲。

每年过生日,蒲文清献给大家的一个保留节目是从聚餐的饭桌上站起来,郑重其事地拿起话筒,给全家唱一首《当兵就要当红军》:当兵就要当红军,冲锋陷阵杀敌人,消灭反动国民党,民权革命快完成。

蒲文清有一个抄有近二百首革命歌曲的歌本,被收藏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里。无论是参加老同志活动,还是家庭聚会,她经常歌唱《打草鞋》《打骑兵歌》《大生产》《南泥湾》等革命歌曲,时常会把一些革命战友们接到家中,大家一起聊天,一起回忆长征时的经过,一起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蒲文清时常会和女儿们坐在床边,来一首母女二重唱。她用歌唱的方式鼓励自己和家人继续发扬长征精神,就连停止呼吸的那一刻,口袋里还有一张《闪闪的红星》的歌谱。

在唱歌之余,她经常给孩子们做演讲、给相关单位做报告、给博物馆等机构捐赠长征资料……她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宣传党的光荣历史和长征精神。

“长征是一种信念,长征是一种精神,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魄!”蒲文清的这句话时常在女儿何丽耳边萦绕,也成为她的子孙后代共同守护的精神财富。

何丽告诉记者,母亲常说:“干革命靠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奉献。因为奉献精神,就是毛主席讲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是共产党的宗旨,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

传承朴素家风 牢记革命情怀

蒲文清与何炳文认识前,何炳文在护送周恩来赴西安的途中负伤,之后截去左腿,成了伤残人士。

“我妈妈一生,甘愿和一位残疾的战士结婚生活。”何丽说,妈妈的婚姻观令自己深深地佩服。

“他腿残心不残,他革命意志足够坚定!”这是蒲文清毫不犹豫嫁给何炳文的唯一理由。自己的丈夫不怕生活和工作的艰难,这是蒲文清非常自豪的,他虽然是残疾人,可不是残废人。

婚后的何炳文和蒲文清几乎没有吵过架,夫妻二人忘我地工作,从不抱怨,积极乐观,清正廉洁,崇尚朴素节俭的生活,这也成为蒲文清一家人一直传承的家风。

“做事情要干脆利索,能够吃苦耐劳,不能贪图享受。”蒲文清经常把子女们聚在一起,讲述革命年代的艰苦岁月,并告诫子女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个褪了色的针线盒里面装着顶针、线轴、手扳指,一直伴随在蒲文清身边。缝缝补补一辈子,则成为蒲文清的人生写照。

“朴素大方就是一种美”。 蒲文清十分节俭,很少购置新衣,八块钱的棉背心穿了十年,一直舍不得丢弃。她懂很多手工活,织毛衣、做皮袄、翻改衣服、纳鞋底、做布鞋……她都要亲力亲为,一直到93岁去世前,她还缝补了几件衣服。

生活条件艰苦的时候,蒲文清领着儿女们挖野菜,并把野菜分给邻居和贫苦的人。她的儿女们也都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大女儿何丽经常一日三餐就吃面条,从不与别人攀比,何丽的子女们也时刻以外祖母为榜样,工作十分认真负责,能做到随叫随到。

何丽说,妈妈最崇尚烛光精神,烛光虽小,她一直希望自己这点烛光亮些再亮些。所以,无论干什么岗位的工作,她都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并且一定要干出点儿名堂来。在街道工作时,她创办过北京市第一个街道服务站。

“我现在的生活方式都源自母亲留给我的财富,长征精神不应仅仅停留在历史阶段,更应是一种传承。”回想起蒲文清的经历,何丽坚定地说道,像妈妈一样,让自己这小小的烛光,亮些再亮些。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