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袁鹏 发自兰州 “小小的蜜蜂成天飞来飞去,那么勤劳,如果人能像蜜蜂这么勤劳,也一定能脱贫致富!”
日前,在甘肃漳县盐井乡举办的一个养蜂能手职业技能比赛上,65岁的潘爱巧老人兴致勃勃地给记者讲起了她的养蜂故事。
“我太喜欢养蜂了,我已经养了三十几年了!”一提到蜜蜂,潘爱巧老人兴奋的情绪溢于言表。潘爱巧老人是漳县盐井乡许家咀村人,年轻时就开始养蜂的她对蜜蜂这种小生命似乎有一种对孩子一般的感情。每天当她干活累了的时候,她就坐到蜂箱前,看着蜜蜂们忙忙碌碌地飞来飞去,这时候她的心里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开心,劳作的疲惫也一扫而光。这么多年来,她家产的蜂蜜非常受大家的欢迎,许多客户甚至从外地慕名而来买她的蜂蜜。
但这几年来,因为气候干旱以及蜂种及养殖技术落后等原因,和漳县的不少养蜂户一样,老人养蜂的事遇到了不小的挫折。一方面蜂蜜产量下降,一方面蜂大量死亡,潘爱巧老人的蜂从60多箱锐减到了30多箱,另外,因为子女不支持她养蜂,她一度灰了心想放弃养蜂。就在这时,在全国妇联挂职帮扶干部的带领下,邻近立桥村引进的新蜂种和养殖新技术给包括潘爱巧在内的蜂农们带来了希望。
全国妇联驻村帮扶干部高宏亮在漳县立桥村挂职已经快一年,从小在老家学过养蜂知识的他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蜜蜂活框养殖法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的技术,但在漳县,因为封闭落后的观念意识,老乡们习惯于祖辈传下来的桶式养殖方法。其实桶式养殖是近乎野生饲养的方法,且管理不便,取蜜周期长,蜜种混杂。”
为了使当地蜂农们接受新的蜂种和养殖技术,高宏亮和村上的干部们几乎踏访遍了每户蜂农的家。最后,他们决定从典型示范带动入手,筛选思想觉悟高,脑筋灵活,有一定土蜂养殖基础的蜂农作为培养发展对象。随后,他们争取畜牧项目资金,先期投入100个蜂箱,以典型户为基础建立土蜂养殖场,并且成立了漳县立桥土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凭着从小跟辈们学习的意蜂养殖方法,高宏亮手把手地带着蜂农,共同摸索,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事实胜于一切说教,随着活框养殖法的技术和效益优势的体现,与老旧的养殖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技术和经济优势面前,此前村里一批观望犹豫的老式养蜂户,很快转变了看法,一批养蜂户纷纷积极投入到了新式方法的学习中去,主动改造老式蜂巢。
目前,随着立桥村蜂场的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以立桥村为典型的蜜蜂养殖模式已经在全县形成了辐射带动效应。特别是借助全国妇联的项目资金,立桥村投入蜂种蜂具帮扶带动村里的精准扶贫户以合作社加、自主养殖及技术扶持等多种灵活的方式促发展保增收。蜂场还先后举办了2期蜂农培训班,吸引大草滩乡等乡镇蜂农来考察学习,并作为实训基地为县畜牧局举办的中蜂养殖培训班授课7次,助力漳县“555”小蜜蜂精准扶贫计划。
进入今年7月后,随着雨水的增多,上蜜量大幅增加,立桥村专业合作社累计割取优质土蜂蜜550余斤,实现了3万余元的销售收入,另合计蜂种销售收入14万余元。为了提升蜂蜜的附加值,立桥村还注册了立桥山牌商标,立桥山土蜂蜜以品牌的形式推向了市场,漳县人也终于吃上了自己产的优质蜂蜜。据记者了解,按照该村的发展计划,2017年核心场区将达到200箱的存蜂量,立桥村将达到700箱的规模。
在技能大赛上记者了解到,为了进一步扶持漳县种蜂养殖产业的发展,提高养蜂农户职业技能,激发养蜂热情,漳县特别推出了这次全县养蜂能手职业技能比赛,来自全县各乡镇的养蜂能手们汇聚一堂,大家在这里比技术、比谁家的蜂蜜最好、最甜。比赛结束后,活动评选出了此次养蜂能手比赛的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并为一批巾帼养殖示范户授予了证书。
采访中,在比赛中获得优秀奖的潘爱巧高兴地告诉记者:“新的养蜂技术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会继续把蜂养下去!”
被授予巾帼养殖示范户的赵金梅对记者说:“我对新蜂种养殖很有信心,我希望多学点养殖技术,扩大养蜂规模,争取获得更好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