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10月11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行•范 西部农村女童营养和教育状况调查 当代女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研究视窗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5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研究视窗

《女性主义法学社会性别论的司法适用探究——围绕美国和中国展开》

作者:曹智

1970年代具有分水岭的意义,在此之前,女性主义运动已然在学理范畴将女性与男性之间存在的生理性别差异深挖至社会性别差异层面,然而这样的推进尚未对司法实务产生影响,美国的法官们仍固守生物决定论的陈见。1970年代以来,伴随着女性主义的进一步深化和女性主义法学的成长,社会性别的视角及方法渐渐被运用到女性讼案里,法院对待性别案件的态度有所改观,性别案件的数量和胜诉率有所提高,女性法官的数量亦逐步增长。本文作者认为,社会性别论在美国司法适用的成与败,成为展望其于我国司法适用时在司法精神、女性讼案数量、审案思维、审案方法和女性法官数量方面的基础、比照和前鉴。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第3期

《西方过程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余永跃 雒丽

西方现代女权主义因其种种理论与实践局限而陷入困境,代之而起的解构性后现代女权主义解构有余、建构不足,过程女性主义则弥补了这一缺憾。本文作者认为,过程女性主义将过程哲学与女性主义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开放性”和“互依性”,反对男女两性对抗和女性中心主义,主张用一种“共同创造”的思维来实现男女两性“普遍而健康发展”,它具有多元化、和谐性、创造性的特征,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妇女解放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来源:《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女性主义视角在中国当代家庭社会工作介入中的运用》

作者:柳玉臻

女性主义理论和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起进入西方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在社会工作介入家庭冲突服务中,女性主义视角强调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平等关系,以女性境遇为中心进行评估,分析家庭系统内外的权利关系,注重为女性赋权和争取平等.使用社工访谈和案例分析方法,对比分析女性主义视角和传统社会工作视角在介入两个家庭冲突个案服务过程中的假设、模式和效果上的不同,可看出女性主义视角和方法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但也面临很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为一些男性不习惯并不乐于接受女性地位提高和"当家做主"、社会链接的资源十分有限、社工机构缺乏开展活动的独立性等方面

来源:《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年第2期

《科幻世界的性别重构--论伊恩· M·班克斯的<游戏玩家>》

作者:石梅芳 刘晓华

当代苏格兰作家伊恩·M·班克斯十分关注人类的性别身份问题,他在科幻小说“文明”系列中设想了未来人类自由转换性别的双性同体模式。《游戏玩家》作为“文明”系列的代表作,在性别问题上挑战了激进女性主义关于生育问题是两性平等关键因素的观点。小说引入中性人主导的、以游戏胜败决定个人社会地位的专制帝国“阿扎德”作为参照物,指出了激进女性主义者坚持女性气质的优越性可能走向本质主义,引发新的性别不平等。因此,本文作者认为,他设想了一种灵活的生理性别,既可以实现性别平等,又可以保留性别差异,并尊重女性作为母体孕育后代的传统生育观。性别问题只是班克斯思考社会问题的一个剪影,他对人类本性中的“自私和互相仇恨的冲动”深怀戒心,认为本质主义思维如同一种历史的回声,作为“原始的东西”隐藏在人类本性之中,不但威胁着两性平等,更威胁着理想“文明”社会的未来。

来源:《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当代中国女性消费》

作者:袁翠清

我国经济及社会的高速发展,西方消费主义观念的传入,当代中国女性消费呈现出新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女性在所谓人造美丽意念的引导下,沉迷于美丽消费,片面追求时尚,导致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失衡,女性被物化、异化,沦为他者、被看者和消费奴隶。社会及法律应积极采取措施解除传统性别观念对女性消费代理社会角色的禁锢;破除消费主义对当代中国女性的毒性腐蚀;纠正大众传媒对当代中国女性的误导;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我国现有相关法律制度,保障女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来源:《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