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元鹏
“希望爸爸妈妈快回来”“希望能拍一张全家福”……中秋节前夕,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紫庄中学将全校所有留守儿童集中到一起,对其心理状况和生活环境状况进行摸底调查,并发放中秋礼物。没想到的是孩子们并不领情,他们说:“老师,我们不要礼物,要爸妈。”在问卷调查时,他们最大愿望是“希望下一个中秋节能和父母一起度过”。(9月17日《彭城晚报》)
在中秋节前夕,紫庄中学自筹资金购买了中秋礼物送给留守儿童。然而,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孩子们并没有因为收到了节日礼物而高兴,反而被撕开了心灵的伤口。
每逢节日前夕,很多部门都以不同形式关注、温暖留守儿童。可是,我们也看到了尴尬的一面,尽管做出了许多努力,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还是夹杂着悲伤——组织游玩的时候,他们的脸上写满无奈;发放礼物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展露笑颜。笔者想起了去年徐州市妇联开展的“六一儿童节当留守儿童的好妈妈”活动,内容是发动爱心人士陪留守儿童过一个温暖的“六一”儿童节。那次活动中,很多孩子哭着说:“我要真妈妈,不要假妈妈!”
听着“不要礼物要爸妈”和“我要真妈妈,不要假妈妈”的哭泣,我们的心隐隐作痛。孩子们的这种诉求真的那么难以实现吗?中秋节回家看看孩子不该是一件奢侈的事,而这需要从多方面努力——
其一,父母要懂得孩子的需求。有的企业也是放假的,只是一些父母更看重加班工资而主动放弃了回家。有人就说了,短短三天假期回家不划算,来回车票就是不小的浪费,不如加几天班多赚点钱,给孩子快递礼物。其实,再好的礼物都代替不了见父母一面。
其二,不能剥夺职工回家的权利。一些企业鼓励职工节日期间不回家,理由是要懂得奉献社会,要与企业心手相牵。甚至有的企业用利益引诱职工不回家,对此给予各种奖励。这是不当的企业文化。企业应该了解职工需要什么,应该鼓励职工回家团圆,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加班奉献。
其三,通过法律手段保障放假回家的权利。劳动监察部门应该从人性化的角度看待节日坚守岗位的现象,对于加班或者不加班都没有大问题的企业,应鼓励他们节日期间让外出务工人员尽可能地回家陪陪孩子。
当然,需要考虑的还有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让更多人在家乡也能赚到钱。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让他们能够跟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