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9月20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报调查 两孩时代,让母婴室尽快成为“标配” 养老社工,如何跑好社会化养老第一棒?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养老社工,如何跑好社会化养老第一棒?

近日,《养老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规范》开始公开征求意见,此规范征求意见稿指出,养老机构中每100名老人至少配备一名社工,并对服务场所和服务内容进行了细致化规定。如果该规范得以施行,将会增加对养老专业社工的需求。然而,本报记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社工在养老行业中发挥的实际作用,仍然任重而道远。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见习记者 刘天红

9月13日上午9点,家住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汽北社区的傅奶奶准时赶往社区活动室参加老年课程,不大的活动室里已经挤满了社区中的老人。3名年轻社工正忙活给老人量血压、测拉力,一番健康体检过后,83岁的傅奶奶端坐桌前,像刚步入学校大门的小学生一样,认真地开始了她每周的必修课——“老年认知训练课程”。

每周一次的社区老年活动时间成为傅奶奶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引人注意的是,给傅奶奶上课的不是心理咨询师,不是护工,也不是社区居委会,而是“社工”。而傅奶奶所参加的活动正是社工利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开展的社区老年照护服务。

老龄化背景下,社工参与养老服务受到关注。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未富先老”成为亟需解决的社会难题。据民政部2016年7月11日公布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扣占总人口10.5%。

一些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巨大压力,也让老年人的照养困境更加凸显,传统居家养老方式面临重大挑战,社会化养老势在必行。而“社工”成为养老社会化过程中的排头兵。

养老社工难专业

为傅奶奶提供服务的正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与月坛街道合作创立的社区健康促进项目北科乐活堂的社工。该机构负责人刘建兵博士在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是机构的目的。为此,北科乐活养老机构邀请外国专家参与指导,开发各类老年人照护课程,并着手推进社区内公共设施的适老化改造。

然而,一年多推动社工参与社区养老的工作经历却让刘建兵颇为感概:“养老服务的整合非常困难,养老社工在社区开展养老服务难以做到专业化。”

目前,养老社工在提供养老照护服务中角色难以定位,往往身兼数职,成为一些养老机构和社会服务组织中的“杂工”。日前,记者走访多家社工组织发现,在一些社工组织提供的养老服务项目中,组织老年人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占大部分,社工往往扮演了活动师的角色,部分社工还为老人买饭、联系理发,扮演着护工的角色,难以发挥帮助老年人建立社会支持,融入社会的真正作用。

韩会敏是东城区朝阳门街道一家民办非营利社区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凭借多年在公益组织工作所积攒下的社会工作服务经验,她特别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陪护与家庭、社会关系的疏导。韩会敏告诉记者:“在养老机构中引入社工非常有必要,因为护工、医师等很容易只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情况,而忽视对他们社会生活层面的调解与照料。”

尽管韩会敏所在的社工机构也非常希望可以引入一名专业社工,但囿于资金压力,这一想法仍难以实现。目前该机构中的社工服务也由一名行政文员兼职来做,“她不得不协助做一些其他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负担得起开支。”韩会敏告诉记者。

2016年8月31日,《养老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规范》开始公开征求意见,此规范征求意见稿指出,养老机构中每100名老人至少配备一名社工,并对服务场所和服务内容进行了细致化规定。

如果该规范得以施行,将会增加对养老专业社工的需求。事实上,尽管社会工作专业学科建设在中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养老社工专业知识的发展并不充分,无论师资队伍建设还是人才培养都有较大缺口。

人才流失,也是养老社工专业化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栾日瑛是一名工作在养老服务一线的社工,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她告诉记者,即便拿到硕士学位的社工学生,毕业后从事社会工作的也寥寥无几。她所在班级的30多名同学中,仍在从事一线社会工作的只有4名。相比之下,通过考取公务员、村官等方式进入体制内工作则更受学生欢迎。

洋概念的尴尬处境

从事养老社会工作一年,让秦金月感触最深的还是一次社区老年人的才艺展示活动,这次活动共吸引到了不同社区的300多名老人参加。看着部分年逾8旬的老人在台上展示着自己在北科乐活课程中学习到的才艺,秦金月觉得分外自豪。因为,动员老年人接受社工服务,尤其是长期参与服务也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除此之外,让老年人摆脱传统养老模式中形成的思维,从而接受社会化养老服务也面临众多困难。

在韩会敏看来,抱着服务老年人的目的开办的“老年餐桌”现在却成了“烫手的山芋”,老人似乎不习惯花钱“在外面吃饭”。

刘建兵凭借自己长期服务社区老年人的经验告诉记者,老年人的思维观念和消费习惯都是需要培养的。“要想办法吸引老年人从家庭中走出来,走到社区内,参与社区活动,参与社会化养老。”刘建兵认为吸引老年人的方法就是“实效”——让老年人切身感觉到所接受的服务是有实际作用的。

产生“实效”的方式只能是更高的专业技术投入与科学设计,目前北科养老已经通过吸收专家团队力量,开发老年课程200多门,包括认知训练、体势能训练、音乐舞蹈等。这些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专业课程开发,有望让老人体会到“实效”,进而推动其接受社工养老服务。

事实上,社工普及程度和认可度不高正在限制社工的发展,只有当社工受到全社会认可后,社会工作服务的空间才可以完全开放。现阶段社工行业主要依靠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生存,这些政策在扶持社工行业发展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一些挑战。

政策支持仍需深化

尽管社会工作在养老服务中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得到政府的重视,2016年1月民政部也发布了《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行业标准,逐渐将养老社工服务纳入养老服务体系中,并推向专业化发展。但是,这些支持政策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化。

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晶曾指导学生进入社区进行养老社会工作实习,她认为,社会化养老政策仍有待深入落实。某些社区为了回应政策,逐渐发展出了“政绩样板间”的对策,在社区中开设的活动室、医务室和日间照料间等受众并不大,社工在社区养老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基本停留在对政府养老政策的下传层面。

目前,政府支持养老社工的一个重要方式是购买社会组织的养老服务,这种购买是通过项目制的方式进行的。记者走访提供养老服务的多家社工机构发现,项目制购买社工服务严格限制了社会工作者的劳务费用支出,这使得社工的工资收入一直在低位徘徊。这对社工队伍吸纳人才造成了限制。

对此,刘建兵认为,政府在购买社会组织社会服务时可尝试以直接购买服务的方式代替项目制购买。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运行效率,在满足政府规定的服务指标之后,分配部分资金用以提高社工待遇,这有利于激发社工组织活力。

记者了解到,目前很多社工机构开始尝试通过开展市场化服务的方式,以达到“开源”的目的,但是囿于社工在社会中的普及程度及认可度不高,养老社工服务的市场化推广也面临挑战。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当社工机构陆续走向市场,“社会工作者”又该如何定位?社工在养老行业中发挥的实际作用,仍然任重而道远。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