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唐代女性与宗教》体现了当代女性与宗教研究的学术高度,再现了唐代佛教、道教的发展中,女性对宗教的精神寄托和价值判断,折射出大唐盛世精神脉搏中久被遮蔽的一角,展示了女性宗教世界发展历程中重要的一环,对研究唐代的性别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作者坚持从史料出发,实事求是看待中国古代妇女的宗教生活。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文化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文本,力求呈现一个真实的宗教与女性关系的历史存在。
■ 白军芳
陕西师范大学焦杰教授的著作《唐代女性与宗教》近日出版,我特意买了一本拜读。果然,点面结合的分析手法,丰富有趣的掌故轶闻,严谨的学者陈述,客观的历史主义视角,使人掩卷沉思,感喟良多。《唐代女性与宗教》一书,体现了当代女性与宗教研究的学术高度,再现了唐代佛教、道教的发展阶段中,女性对宗教的精神寄托和价值判断,折射出大唐盛世精神脉搏中久被遮蔽的一角,展示了女性宗教世界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研究唐代的性别与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
从佛教、道教两大宗教入手
从佛教、道教两大宗教入手,《唐代女性与宗教》的作者以学者的谨密探讨了女性信奉宗教的原因、入教后的宗教活动、女性教徒的社会影响以及宗教对女性教徒的日常生活和人生态度的影响。在这些平铺直叙的学术探讨中,时时披沙见金,光彩满目,不但分别展现了佛教和道教对唐代女性生活不同的影响,也展现了唐代女性在宗教问题上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同时在很多具体问题上也推陈出新,颇有独到的见解。
在《佛教卷》一编中,作者不仅分析了俗家女和比丘尼不同的入教原因和具体的宗教生活的差异,而且特别强调了出家比丘尼对弘扬佛法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父权文化氛围下,比丘尼在弘法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困难。而在“唐代观音女性化”一章中,作者从性别的视角出发,考察了唐代女性崇尚佛活动对观音女性化的影响。“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观音形象由印度本土的男性变成女性,与唐代女性的崇尚佛教的活动以及唐代的女性文化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初唐时期各种文献中的观音呈现出男性的特点,但是,那时的观音造像和绘画都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女性化趋势。”作者进一步指出,在唐代的各种文献中,观音形象为男性,但在塑像和画像中,“她容貌秀丽,柳叶眉,樱桃小嘴,鼻梁端正,无髭须,纯粹为女性形象”。把印度佛教中五大三粗的男佛,变成“天衣若飞,杨柳疑佛”的柔美身姿,这是唐代文化由扩张自信向内敛敦厚发展的必然趋势。
除了在佛教上写出了宗教人物性别的有趣现象外,该书在描写道教上,也写出了唐代女性与宗教的独特现象:女冠诗人与女冠诗。作者分别运用3位著名的女冠诗人的作品,分析了她们作品的内容与宗教的关系,并探索道教的理想对女冠诗形成的影响。“道的最高境界是虚静恬淡、物我两忘,他们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的生活态度和个人身心的绝对自由……女冠诗人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向道教的宗教精神靠拢,表现在作品中的艺术气息富有独特的宗教审美特征。”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她们作品中的色彩美丽、朴素自然等风格,强调了道教对唐代诗歌审美的贡献,并挖掘女冠诗人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从宗教审美的角度,重新阐释唐代诗歌艺术审美的特征,使人耳目一新。
历史唯物主义的再现方式
在研究方法上,《唐代女性与宗教》一书把女性墓志铭、志人志怪小说、碑文铭刻、佛教经典等文献,收集与整理,熔于一炉,使每一论点都落实到真实具体的文献资料中,使每一个文献资料的使用,都确切精准、独一无二地论证了观点。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再现方式,使论据更有说服力,论证更有分量。于是,该书不仅有大量的文献,而且,美珠联璧,恰当传神,既体现了史料的醇厚丰富,也展示了作者统筹应用材料的卓越才华。比如,在《女信徒的种类》一章中,作者分别使用了《八琼室金石补正》(清·陆增祥著)《唐代墓志铭汇编》(周绍良 赵超著)《佛教戒律与唐代妇女家庭生活》(严耀中著)《大正新修大藏经》(梵网经 鸠摩罗什译)《法苑珠林校注》(释道世著)《太平广记》(李昉著)等十多种文献,分别涉及金石、佛经、志怪小说、佛经注疏等领域,不仅展示作者占有资料的全面丰富,而且使每一种类的女教徒的具体生活、社交方式、命运变化都展示净尽。这些历史学的精细分析,使该书成为研究唐代妇女学不可或缺的文献新资料。
在本书中,最有价值、最有趣的一章是《唐代公主与道教》。首先,作者通过详细的考证,纠正了以往研究者在公主“出道人数”上的错误;其次,以二重证据法考察了文安公主的身世之迷;再次,通过对唐代公主出家时的唐代政治和历史背景,对唐代公主热衷出家是为了追求自由放荡生活的传统观点进行了纠正。有叙有论,有考证有打趣,既有历史学学者的严谨分析,也有文学作者的精妙叙事。
在中国妇女学的研究中,历来存在着两种研究态度。一种态度是用性别的视角统筹分析材料,用批判的态度来鉴定史料的价值,做一翻“削足适履”的工作后,批评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的性别观;另一种态度,是用科学的眼光来研究统筹材料,有一说一,不作过多的性别文化上的分析,其目的就是为了更真实地呈现历史的原貌。《唐代女性与宗教》一书的作者持第二种态度。虽然焦杰教授的研究,一向偏向于女性主义视角的分析,但在写作该书的时候,她明显意识到,用现代的性别观念,去“削”“减”中国文化中的东西,是不正确的。因此,在写作之初,她就坚持从史料出发,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中国古代妇女的宗教生活。现在看来,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文化学批评上,她的著作提供了一个文本,力求呈现一个真实的宗教与女性关系的历史存在。
(作者为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