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校园长跑猝死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体质问题持续引起社会关注。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提出将对2016级本科生的课外锻炼实行运动打卡考勤,未完成规定次数,将影响体育成绩及奖学金评定。记者了解到,在学生实行运动打卡,此前已有一些高校试水,而在执行过程中,也伴随着学生对运动被“强制”的质疑,以及执行过程中的管理问题。(8月2日《新京报》)
教育“填鸭思维”
□ 木须虫
很明显,这并不是简单的强制能够解决问题的。从一些大学推行的“运动打卡”管理来看,都是“出工不出力”,乃至打卡作弊的现象屡见不鲜,锻炼的质量大打折扣。究其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最大程度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体育教育要解决的是学生锻炼过程与锻炼目标统一的问题。首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帮助学生找到喜欢的运动项目。体育原本的意义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因此,引导大学生经常性体育锻炼,要让学生有充分选择的余地,赋予自由灵活的空间。其次要强化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目标导向。提高学生体质是最终目的,而更重要应把这种目的定位于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据此来设计指挥棒和改进大学体育教育、健全科学的体育锻炼评价方式。
“运动打卡”折射教育的“填鸭思维”,强制与管控的背后,其实是大学体育教育理念、方式的落后与粗放,让大学生体质强起来,大学体育教育也要先活起来。
可行的次优选项
□ 堂吉伟德
不少学生因长跑而猝死,皆因平时锻炼太少而没有循序渐进,体质太差而难以承受。基此于,借助于打卡考勤的方式,反向促进大学生自觉加强锻炼,无论其目的正当性还是手段的合理性,都不应受到过度的质疑。如今随着新体育工作标准的出台,越来越多的高校采取“跑步打卡”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自觉性,把他们从“宅男变成运动男”,尽管手段算不上最优,但至少也是切实可行的次优选项。
当然,如果能够不借用任何考核办法,让学生自觉去参加体育锻炼并长期坚持,给学生们更自由的选择度,不失为最理想的方式。可问题在于,恰是之前的放任自流和松散式管理,使得学生根本无视体育锻炼。风气的影响已产生了根深蒂固的习惯,若不采取具有约束力的手段和触及利益的导向,那么就很难产生强大的驱动力,让懒散而不爱运动者回到跑道上来。
当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成为学校管理和教育过程中一项风险极大的事项之后,给予其支持和鼓励,远比“手段需要更合理”的指责更符合责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