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陈若葵
在家长的印象里,传统的美术学习大多是在教室里完成的,从儿童画学起,孩子们便会跟着老师今天画花草、明天画小动物,老师会告诉孩子一些被画内容的特征,慢慢地过渡到学色彩、学线描、学构图、学素描等。一句话,学习美术之于孩子,更多的是技能技法的训练。
然而,中国儿童中心书画部龙念南老师的美术课却与众不同。他把课堂从教室里搬到了公园、艺术区、有特色的建筑群,或是博物馆、美术馆,并给这一课程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视觉悦读”。
让孩子学会发现
“目前,受急功近利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人做什么都更看重结果。孩子学画,实际上学的是一种技法,通过技法训练,完成一张张作品,不去考虑这些画是不是孩子发自内心画出来的,这无疑是把绘画教育的本质丢了。要找回这个本质,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走出课堂。”龙念南如是说。
“视觉悦读”是以写生、观展为主要内容的名副其实的美术兴趣小组实践活动。“视觉悦读”通过单项、系列或组合、游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公园等人文景点绘画写生、鉴赏或创作,让学员从中感受优秀视觉艺术作品、文化遗产、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的美,满足自己艺术表现的精神需求,提升学员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情趣。
“视觉悦读”美术实践活动始于2014年,它将绘画教育从课堂转移到社会上更广阔的空间,恰好与近年来教育改革提倡的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参与社会实践理念相吻合。它强调“心情、眼境和能力”,所谓心情,就是让孩子有好的情绪,这是完成艺术活动的基础;眼境,是要让孩子们走心、提升眼力,在写生之前发现“生”,即锻炼孩子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面对具体的内容,发现其中自己曾经视而不见的细节,或者发现其中与众不同的地方,运用合适的技法将这些“生”表现出来。能力,即在前两者的基础上,使孩子的绘画能力得到缓慢而稳固的提升。
例如,在“视觉悦读·景山”专题中,活动前,老师把有关北京景山公园的资料发给孩子,包括景山的来历、老师自制的景山公园全景图,著名版画家李平凡先生的作品,以及40多年前从北京上空航拍的北京地图中,景山公园神奇的“佛影”造型。
绘画的地点选在景山顶的万春亭;在绘画技法上,老师也提前为孩子们做了必要的提示:站在山顶,基本上看不清细节。所以,建议孩子们不拘泥于画细节,主要表现出自己对建筑、树木的感觉,在具体表现时可以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在写生工具材料的选择上,建议孩子们使用彩色水笔、彩色铅笔和油画棒,也可以用签字笔或铅笔画单色的线描或素描。
在写生活动现场,老师通过现场写生的方式,借助微信平台,分步骤介绍了把握近中远景的具体方法和注意要点,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之明白如何取舍、如何处理疏密关系和体现画面的质感。
12岁的马天骥是位“视觉悦读”的体验者与受益者,他的景山俯瞰图构图错落有致、远中近景各有特色,在“紫竹院公园筠石苑里画石头”“春夏之交,咱们一起‘出绿’”“五月底到六月底,咱们去给大树‘找茬’”等一次次写生活动中,他逐渐爱上了绘画。
马天骥说:“以前也参加过美术班,老师在安排外出写生时,会对我们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比如利用线条组合写生、学习运用水粉的方法画画、确定特定的观察对象、给出具体的欣赏内容等等。而‘视觉悦读’则大不一样,可以在选定的区域内自主写生,老师不指定内容、不设定目标、画什么和怎么画都由自己决定,一点不受限制,老师会为我们每个人建立学习档案,根据各自作品中暴露出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做个性化辅导。这种方式让我觉得特别放松。”
经过学习,孩子们懂得了欣赏,更多的是真正喜欢上了画画。家长在看到了孩子的变化后,纷纷表示认可这种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博物馆
观展是“视觉悦读”美术实践活动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老师或是带着孩子们去参观,了解有关展览的文化背景、特色风格,多以鉴赏为主,培养艺术和文化素养;或是与教学活动结合密切,利用其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视觉悦读”还与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机构等有很好的合作,中国美术馆专门为师生们开放了美术教室,孩子们在展厅看完展览,就可以到公共教育部的教室里画画,遇到问题,重回展厅反复学习。
龙老师曾经设计了一个名为《远亲近邻我的家》的探究性活动。在活动前,给孩子们提供了阅读资料。孩子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北京城有哪些门、望京为什么叫望京、东四西四中的“四”是怎么回事、砖塔胡同因何得名、为什么曾经的“中官邨”将错就错成了今天的“中关村”;还有,了解到了杨柳青年画、泥人张的传奇故事等北京、天津的来历、历史掌故、地域文化和各自的特点。
在参观首都博物馆和天津博物馆的历史和风俗展过程中,龙老师启发孩子们将所读资料与一件件展品结合起来,并从两馆的展品中选择出同一时间段的、自己最喜欢或认为最重要的造型来写生,勾画一个草图,有目的地观察、记录、表现,体现出两个博物馆展品的异同,最后写出观感。
对此,一些家长表示,这样的观展与绘画,是带着任务学习,是一个综合学习的过程,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也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收获是多方位的。
龙念南老师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参加美术兴趣小组的孩子大多在10岁以上,能够独立参加活动;10岁以下的孩子一般由家长陪同参与,即亲子1+1。在一年半的“视觉悦读”美术实践活动中,北京及周边的博物馆,孩子们大多都去过了,而到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北京798艺术区等参观学习已成常态。利用假期,孩子们还远赴俄罗斯和西班牙、日本游学,切身感受到了异域文化的魅力。
学好画连环画
连环画进校园是北京市教委实施美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去年开始,龙念南老师与北京市教委相关机构合作,组建了连环画创作兴趣活动小组,聘请全国知名的专家,教孩子们如何写故事、创作出分镜头脚本、画出连环画,最后将孩子们的作品结集出书。
龙念南老师介绍,学员分为两部分,一是由北京市教委相关部门推荐的北京育才学校、芳草地小学丰台校区、育英小学、团结湖小学等8所学校的学员,他们在自己的学校各组建一个3~6人的社团,带动校内的连环画创作,其任务是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一套36~72幅的连环画。另一部分是单独报名参加的学员,他们不需要带团队,只需在提升个人技能技巧的基础上完成一套12~36幅的连环画。
学员们被分为四组,隔周上课。每次上课前,老师会把诸如《连环画演义》等资料通过微信发给孩子们,他们要提前预习、自学。有的孩子也会主动通过听专家讲座等方式,学习脚本创作的相关知识。
龙念南老师说:“在连环画创作中,我们会利用博物馆、社会上的各种文化景观、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等,让孩子自选内容创作脚本。从脚本、角色到整本书的设计,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孩子们的创作主要在家里进行,然后通过网络发给老师。课堂上,老师逐个解决每个孩子在创作上遇到的问题,帮助孩子丰富和完善他们的作品。”
据了解,今年暑假,老师带孩子去中国美术馆看连环画展、去北京蓝色港湾、北京展览馆看插画展、童书展,还将组织不同类型的活动,开阔孩子的视野,协助他们确定自己的连环画主题。孩子们可以将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融入到连环画创作中:喜欢摄影的孩子,可以将一连串的摄影作品作为连环画的内容,比如把家里种植的花草拍成一组故事,先摄后画,老师就会给孩子脚本写作、构图、取景、用光等摄影方面的指导;如果孩子喜欢泥塑或者捏面人,老师就会指导他捏出一组不同动态、神情的人物,通过创编故事、创作泥塑、摆拍组成一组画面、绘画等过程,完成连环画创作。这个过程,需要一年。
在连环画教学中,中国儿童中心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与一些少年宫、少年活动中心以及一些连环画专家合作,指导孩子们自主创意,体验创作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孩子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
龙念南老师说:“美术只是一个载体,通过画画,使孩子们有机会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博古通今,感受文化的内涵和魅力,由此,逐渐培养起他们健康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