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5月20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综合新闻 宋秀岩会见莫桑比克总统夫人 网信办专项治理网址导航网站 高考改革凸显4大变化 传承延安精神不会有终点 二十国集团妇女会议下周将在西安开幕 山区儿童在寄宿制学校快乐成长 家庭幸福的秘诀是什么?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4.2参与评分人数:5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承延安精神不会有终点

——记曹凯和他的“最美家庭”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

记者 徐旭 党柏峰 见习记者 韩亚聪

在“曹凯延安精神教育基地”,每一片纸张都有自己的使命。或承载党章党史,或书写家风家训,或是一篇篇讲稿和调研资料。

这些纸张无不凝结着陕西省安塞县88岁老人曹凯的心血。纸张铺满桌子,随处可见,而这背后的每一步却少有人知。“15000余公里行程、3000余场讲座、300万人次听众、自费百万建起延安精神教育基地”……这是曹凯用26年完成的精神传承。

一位革命老人的精神家园

穿城而过的206省道将安塞县城分割开来,行走在城北街道不经意间向东一瞥,立在半山坡上的“曹凯延安精神教育基地”几个大字震撼醒目。这里是安塞县一个普通又特殊的庭院,也是88岁老人曹凯的精神家园。

2013年,85岁的曹凯已经义务宣讲延安精神23年,他逐渐有些力不从心。“年龄大了跑不动了,咋样不用四处奔波就能将延安精神传承下去?”看着自家无人居住的老宅,建一所固定宣讲基地的想法跳出脑海。

想到就做。曹凯先后召开了三次家庭会议进行讨论,并拿出自己多年来省吃俭用攒下来的60多万元,加上三个儿子凑的30万元,把一个荒芜的小院变成了延安精神的义务宣讲基地,并将其命名为“曹凯延安精神教育基地”。

教育基地内的二层小楼,共分5个展室,主要宣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风采录。

每天一早,曹凯都会沿着墙外弯曲的坡路走进小院,在这里读书看报,了解党和国家的最新时事和政策,也等待着一批批的参观学习者。

曹凯喜欢给来访的人讲解延安精神和革命先辈的成长史。曹凯的大儿子曹生章说,那是父亲最开心的时候,“走路快的时候他肯定是在讲解,因为他高兴;走路慢的时候他是在思考问题,思考党的最新政策和时事。”

春华秋实,三年有成。自从“曹凯延安精神教育基地”建成以来,这里就成了众多省市县甚至全国各地群众接受精神洗礼的地方。“不管是谁,不管是几个人,只要有人来,我就讲!”曹凯说。

一场没有终点的义务宣讲

追溯曹凯延安精神宣讲的起点,还要回到20多年以前。

出生于1928年的曹凯,16岁参军,1948年入党,曾先后担任乡长、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长等职务。

一路走来,他见证了新中国的一步步崛起,也将延安精神融入自己的血液中。“那时候,我们在战场上拼杀,誓死保卫延安,靠的就是延安精神,这是无数革命者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的一种精神。”曾参加过延安保卫战的曹凯说。

1991年,一场报告会开启了曹凯没有终点的延安精神宣讲。

当时,安塞县中学准备举办一场报告会,曹凯受邀为千余名师生讲了一堂革命传统教育课。这是他的第一次宣讲,也正是从此时开始,曹凯走上了宣讲延安精神的漫漫征途。

此后20多年间,靖边、定边、横山、榆林、米脂、延安、志丹等地,都留下了一个背着大包材料,风雨无阻宣讲的身影。

一场几个小时的宣讲看似简单,背后却是曹凯15000公里的寻访路。

为了获得更加翔实的资料,他先后自费奔波于西安、北京、上海、山西等地,踏访革命纪念馆,走访老红军。“韶山去了三次、南昌去了三次、北京去了五次……”每每谈起这些,曹凯总会激动地比画双手。

曹凯记得,在靖边县青阳岔镇沈家塬则村,为了采访到老红军王俊帮,他没少费工夫。他拿出自己带的酒,给邻近的村民讲起了薛仁贵的故事,一直讲到深夜。王俊帮既感动又佩服,第二天就跟曹凯说了好几个小时的红军历史。

很多人听了曹凯的讲座后都有一种感觉:他的宣讲准确、生动、有感染力。这是因为,曹凯会根据中小学校、机关干部、企业职工等不同对象来撰写讲稿。“对于娃娃们,我就会用一些小故事来给他们讲伟人的成长史和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给机关干部讲,就通过讲革命时期伟人的优良作风告诉他们如何为官。”曹凯说。

讲稿230余篇、内容240多万字、讲座3000余场、听众300万人次……这是曹凯用20多年时间完成的一组惊人数字。

2009年,曹凯被评为“全国离休老干部先进个人”,时任国家副主席兼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对曹老模范行为给予极大肯定,他指出,“陕西省安塞县曹凯同志离休17年来,坚持不懈地进行政治理论,革命传统,形势政策宣讲,撰写讲稿240多万字,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作辅导报告18场次。像曹凯同志这样的老干部全国各地都有许多,他们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奉献到老,这种境界和追求很值得发扬光大。我们要用这些老同志的亲身经历和事迹,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事实,激励广大离退休干部继续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热情,坚持把老有所养同老有所为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生命不息,追求不止,余热生辉。”

让曹凯欣慰的是,延安精神宣讲已经开始在家庭里生根发芽。曹凯的孙子曹韬现任安塞县地方税务局纪检组长,也正是受到了爷爷的影响,他专门购买了党史的相关书籍,在单位组织了党员开展学党史的活动,并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

一个四世同堂之家的家风传承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讲话中的重要内容。

在安塞,很多人都知道,曹凯重家风。“留钱不如留精神”,他给子女的爱是另一种爱。

曹凯的家庭是一个有着44口人的四世同堂之家,家庭成员中有党员13人,公职人员22人。家庭成员中不仅没有一人犯错误,还先后荣获中央、省、市、县及单位各类奖励200多次。这一切得益于曹凯对家风的重视。

为了更加具化,“曹凯延安精神教育基地”里又增加了家庭党员活动室和家风馆。这两个馆室虽都是新建,但其精神和形式却历久弥新。

曹生章清楚地记得,1991年7月1日,父亲召开了家里的第一次家庭党员活动。此后,每逢节假日,曹凯都会将子女们召集到一起,考察他们对国家政策的把握,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导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曹凯还要求,每隔一段时间,家里的党员必须手写一份心得体会,以此来考察他们对党和国家各个时期重点工作的认识。在家庭党员活动室内的黑板上,还张贴着今年“五一”期间家里13名党员关于“两学一做”的心得体会。

“不要干扰和刁难在职领导的工作”“不要倚老卖老,向组织提无理要求”……这是悬挂在曹凯家风馆内“八个不要”中的内容。对于曹凯的三儿子曹森海的爱人高海梅来说,这一条条家规不是空话。

前些年,高海梅的女儿大学毕业后,由于专业偏冷,考公务员受到了限制。她心里有一个想法:能不能通过关系找个工作。曹凯知道后,把这个口彻底堵死,并告诫全家,不允许任何人托关系走后门。“我知道他是最难以逾越的一关。”高海梅说,她现在已经理解了老人的用心良苦,也逐渐认可了这种自我奋斗的方式。

“穷其所尽完成工作、解决问题;把群众和单位的事情当作自家的事情来做;邻里团结和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曹生章已经将父亲时常挂在嘴边的家风家训烂记于心。“我们家里从来不会出现大矛盾,婆媳之间、妯娌之间、夫妻之间关系都很好,真的是这些家训家规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是曹凯一直坚持的信念。虽然年事已高,他还在每天不断地学习,报纸、杂志、电视新闻一样不落,他现正在学习电脑操作,想通过网络将延安精神继续延伸。

可是,他知道自己不得不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了。“我正在对三个儿子进行‘考察’,标准是必须能写、能学、熟悉历史,最重要的是与时俱进。”对于父亲的考察和期待,曹生章说,我和我的家人已经准备好了。

时代需要这样的家风传承

□ 徐旭 党柏峰

这个时代,我们究竟该给子孙后代留下怎样的财富?

带领全家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延安精神的宣讲传承;拿出省吃俭用的积蓄兴办延安精神教育基地;处处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后代——88岁的曹凯老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他留给后人的,无疑是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留钱不如留精神”,这个道理我们并不陌生,著名的林则徐教子联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比起物质财富的传承,家风的传承影响着家庭成员的精神、品德及行为,对家庭成员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正因为如此,不少传统的中国家庭都十分注重门楣家风,庭训家教,历史上那些戒贪戒奢的忠告,鞭策后人的家训,也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遗产。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问题,这充分说明了培育和传承良好家风的重大现实意义。家风连着社风,只有家风正,方能民风淳,社稷兴。有好的家风,才能为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筑牢坚实基础。在这方面,曹凯老人无疑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时代变了,但革命战争时期的传统没变,信念没变,热情没变,用延安精神来影响后人,帮助子孙后代树正气,走正路,用信念的力量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良好家风,让全家和睦幸福,人人爱岗敬业,这才是对后代深沉的爱,这种实实在在的精神传承,也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