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5月19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家教周刊 综合 家长如何为子女撑起“保护伞” 回流儿童成为留守儿童中最弱势群体 减灾教育面向中小学生 无端的挫折教育没有必要 “笑脸”气球 传递微笑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孩打架”升级

家长如何为子女撑起“保护伞”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陈若葵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人们曾经熟悉的“小孩打架”现象,如今有些已经超出了原有的界限,升级为校园暴力,一次次刺痛公众的神经,施暴方呈低龄化发展态势且女生参与者众多。

面对这一令人痛心的现象,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一些孩子成为施暴者?同时也会联想到,要教育子女学会正确应对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教育子女在看到同学被欺负时该如何选择。

校园暴力并非个案

据《京华时报》报道,5月13日,在国务院印发《通知》的几天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八宝镇中学两初中生约架。其中一男生拿出预先准备的刀追砍另一男生,被砍男生满身是血。当地政府通报,犯罪嫌疑人杨某16岁,在校学生,因过节持水果刀将13岁的邓某捅伤致死。

而在《通知》下发前的4月28日,重庆市彭水县桑拓中学的一名初二学生,因和同学之间发生矛盾,被多名同窗在厕所内围殴,最后被人持凶器捅伤致死。

法制网舆情中心曾对2015年1月至5月见诸媒体报道的40件校园暴力进行调查并出具报告显示,在这些校园暴力事件中,75%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小学生占2.5%,呈低龄化趋势。校园施暴者往往采取暴打、强迫对方喝尿、脱光殴打、用烟头烫等残忍手段,令人不忍直视。

据了解,大部分校园暴力事件由“日常摩擦”引发,此外还包括钱财纠纷、情感纠葛和偏激心理,如看不惯对方相貌、行为等,带有很强的青春期焦虑烙印。

校园暴力并不是近几年来才出现,但它的不断升级,却是不可否认的,因而也最应引起警惕。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项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是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温床,如不及时阻止、教育或惩治,这些年幼的孩子难免走上歧途。70%的数据也从侧面证明了遏制校园欺凌行为的必要性。

哪些因素导致孩子卷入校园欺凌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被欺凌

余晖目前就读于北京市一所私立外国语学校国际班,准备明年去美国留学,先读社区大学,然后再转入公立或私立大学。

余晖的妈妈林璐璐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实属无奈。因为有着200多斤的体重,初中时余晖便成了同学奚落、挖苦的对象,无论是谁和他同桌,都会被挤兑。女生说他臭、往他身上泼水,男生嫌他占地方大故意挤他、把他的书本等推到地上,有的把丑化他的画像贴在他的后背上……所有靠近他的人,都会被小团体警告,余晖在班里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朋友。虽然长得又高又壮,余晖却从来不敢反抗,他从躲避到开始逃学,直到老师联系家长,余晖才跟父母表示不想上学,至于原因,则闭口不谈。

林璐璐很后悔:“我们当时并不了解儿子的境遇,误以为他因学习压力厌学。所以反复劝说他把初三坚持下来。儿子还算听话,但终日郁郁寡欢,中考成绩很不理想。于是,我们选择了现在的学校。”

姚瑶的家距离学校步行20分钟,上初中后,妈妈让她自己上下学。姚瑶放学后常喜欢去学校旁边的麦当劳或便利店买些零食。渐渐地,手里常常有钱的姚瑶被几个高年级女生盯上了,经常被堵在路上要钱。姚瑶不敢不给,先是10元、20元,后来涨到50元。她还被告知不许跟任何人讲,否则就等着挨揍。姚瑶到没有钱的时候,就只能把饭钱省下来给她们,自己则经常饿肚子。而每次回家后,她表面上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照常吃饭、做作业、睡觉,但实际上,她经常失眠、做噩梦。

经了解,校园里常常被欺凌学生多数具有这样的特质:他们或被家长过度保护、控制、约束,或被忽视,比较内向、安静,谨小慎微。他们往往缺乏社交能力,不懂得如何正确与他人互动,不知道如何以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所以比较孤独,缺少朋友,同伴接纳程度较低。同时,他们的自我评价一般也较低,自卑感和自尊心都很强,容易焦虑,具有不安全感;也有的孩子有某些“缺陷”或“与众不同”之处,因此在遭遇欺凌后,他们多数倾向于隐忍。

由中华女子学院发布的《初中生校园欺凌现象研究》显示,遭遇欺凌后,不曾选择求助的学生占48.9%;52.6%的学生认为,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怕丢脸面,在同学中抬不起头。”

哪些孩子会成为施暴者

施暴孩子的放纵行为,无疑与其成长的环境和所受的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家长过分溺爱,很容易造成孩子对社会的认知度差,缺乏责任心,形成唯我独尊的心态,一旦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以“小霸王”的方式对待同伴,甚至拉帮结派打群架。

家长自身情绪控制能力差、经常发脾气,家庭不和谐、持续争吵,甚至父母离异;父母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管教过于严厉,经常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持拒绝、否认的态度;或者,爸妈忙于生计,忽略了与孩子的相处与沟通……这些都会使孩子感到缺少关爱、缺少温暖,内心焦虑、性格暴躁。面对同伴矛盾,没人教他们如何应对、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宣泄自己的情绪,最终选择以暴力的方式解决一切。

如何将欺凌的伤害降到最低

对于孩子所遭受的校园暴力,家长的敏感与发现、及时采取措施,是孩子尽早脱离苦海的关键,也能将孩子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

傅雨濛就读于北京市的一所示范校,尽管在普通班,但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她喜欢读书、思考,文静且有些清高,不合群。初二那年秋天,妈妈方女士发现她情绪反常,回到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偷偷地哭,问她却什么也不说。从事计算机工作的妈妈破解了雨濛班级QQ群的密码,在班群里,她看到了一些同学对女儿的诽谤、谩骂、侮辱,气愤之极,立刻打印了几十页的聊天记录,第二天直奔学校。看到这些侮辱性的语言,再看看眼前这个书卷气十足的女孩,学校教务处的老师决定给雨濛转班,她也很快结束了噩梦。雨濛妈妈说:“孩子并没有招惹谁,只因为她有点孤傲,就成了群体中的另类。”

校园欺凌事件主要指有意造成他人身体或心理伤害的行为,包括言语方面的威胁、戏弄、辱骂、奚落、嘲弄、起外号、说坏话、制造谣言、社会排斥等,也包括身体方面的打、踢、推搡、抓、咬,以及勒索、抢夺物品等。

父母要细心观察,发现孩子出现一些迹象如:身体上有各种伤痕,夏天经常穿长袖衣服;突然变得沉默、食欲下降、注意力恍惚、睡眠质量变差、学习成绩波动、做噩梦,如厕习惯改变,因厕所是校园欺凌的高发地,很多孩子避免在学校上厕所;出现厌学情绪、逃学或装病,经常丢失和损害物品等时,应意识到孩子可能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欺凌,家长要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比如,把情况反馈给学校,和欺凌者的家长沟通,使之停止暴力行为;及时制止视频、影像材料进一步流出和传播;给被欺负的孩子做身体治疗和心理辅导。

有些孩子受伤害严重,需要家长的陪伴和安慰,需要重新建立对他人和学校的信任,家长要帮他换一个环境并协助其适应,比如转学。如果孩子受伤害的程度超越了法律的底线,家长有必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孩子。

另外,不仅受欺凌者需要专业干预和辅导,欺凌者如果手段特别具有伤害性和侮辱性,同样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

预防,帮孩子远离欺凌

校园暴力的起因复杂,包括个人、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因素,而家庭教育在其中起关键作用。

从心理学上讲,青春期即小学后期到中学的一段时间,是孩子暴力行为的高发期。但青春期的孩子很叛逆,这一时期特别想得到同伴的认同,往往听不进去父母的话。因此,要想让孩子接受“不能用拳头打天下、靠武力摆平一切”的道理,一定要从幼年开始。

为了孩子不成为施暴者,家长要在孩子较小的时候,通过言传身教,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教育时机,随时随地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移情能力和责任意识,引导孩子掌握诚信、友善、健康的人际交往方式。这等于帮他们在内心深处建立一种“秩序”,这种“秩序”将决定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孩子会因此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懂得并非拳头比道理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尝试以恰当的方式解决同伴矛盾,避免攻击性行为。

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可以使孩子避免某些校园暴力的伤害。比如,上下学尽可能结伴而行,多交品德好的朋友,单独上下学不走僻静、人少的小路;穿戴、用品尽量普通,不要奢侈、过于招摇;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但在遇到校园暴力时要保持镇静,采取迂回战术,不激怒对方,尽可能拖延时间,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并争取有机会求救。

平时,家长应尽可能营造非攻击性的环境,多理解、接纳孩子,减少批评,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让孩子能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另外,培养孩子擅长一项运动或有一个爱好,不仅能充分帮他们学到新技能、发泄过剩的体能,还有助于他们控制愤怒的情绪。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