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面对孩子却忍不住失控发火时,其实是孩子赐予了我们一个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机会。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无疑会受到我们自身的成长经历、性格、惯性思维等的影响。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我们会发现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所以,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完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过程。
■ 伊姐
这个周末,孩子葫芦引发了我们夫妻的两次情绪失控。
葫芦刚拥有了一个特别喜欢的黑猫警长气球,吃饭的时候心不在焉,先生提议把气球绑在餐桌上边吃边看。葫芦尖叫着拼死护住气球,用力推开爸爸。先生也不撒手,拉扯中气球撕坏,先生嚷嚷着让葫芦回房反省。
我呢,叫正在看电视的葫芦吃饭,等待多时没效果,只好强硬地把电视关掉了。葫芦气我推我,我也吼了他几句。
每次如此这般之后,我和先生都会陷入懊恼,我们对孩子道歉,加倍温和地对待他。但问题是,道理我们都懂,为什么事到临头,我们总会失控?
先生的爸爸很是严肃,在他长大的过程中,亲子之间沟通甚少,每每面对父权,他的选择只能是服从和反抗。我的母亲曾经上山下乡,人生经历常常会让她陷入一种“来不及”的氛围。
严肃和着急,是上一代曾经给予我们的教育,很显然,它已然潜移默化地进入了我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之中,尽管我们并不认同。
有时候,我们这一代人会抱怨孩子遗传了隔代人的陋习,比如爷爷脾气大,奶奶有洁癖,但我们有没有想过,除了基因遗传的力量,我们作为父母,本身也起到了传递作用?在我们的身上有没有父母教育不当形成的思维,或者打上他们性格缺陷的烙印?答案是更肯定的。
自己的失控,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从中看到:
我们的失控,是我们对自己的无能为力做出的最简单的回应;惩罚孩子,是一种最简单快速的办法。
为什么我们总失控?从来不是孩子出了问题,而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原生家庭的烙印,我们自身的性格缺陷,固有的偏见和限制,都是我们失控的源泉。
这就是为什么受过良好教育的我们,明明知道要耐心对待孩子,但每次却忍不住违背自己的诺言,犯同样的错误。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看到东西从树上掉下来,会去调整东西的重量,却忘记了,强大的地心引力,才是它掉下来真正的原因。
我们自身的缺陷,就是那个地心引力。
孩子最害怕面对那种父母?从来不觉得自己有问题,认为问题都在孩子身上,甚至把孩子的问题看做是自己的倒霉、自己是受害者的父母。我想,这样的孩子在情感上一定是非常压抑的,久而久之会关闭自己——不再与父母沟通。
我们在成为父母后,会学会很多教育方法论,它们就像药一样,在我们愤怒的时候抑制我们,让问题暂时得到解决;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只有我们回根溯源,不计成本地去面对,才可能为它的消除和释然找到出路。
当我们真的找到了这个郁结所在,我们会发现,孩子是上天派来的天使,他的到来,正是为了让我们面对自己的缺陷,不断修正和改良自己,变成更好的人。
因为,不断修正亲子关系,从来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