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4月28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家教周刊 综合  “全面两孩”面临各方制约 如何确保政策有效落地 学会感恩:快乐自己 温暖他人 2016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要来了! 83.8%的家长一年内阅读量少于5本书 传递书香 中国在改善对儿童歧视方面被认为做得最好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会感恩:快乐自己 温暖他人

■ 关颖

近日《钱江晚报》以“少女张静初的选择”为题,以整版的篇幅报道了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在公交车上一位阿婆吐了一地,车上的乘客有人赶紧扭头,有人捂住鼻子,还有人起身换了个位子……就在其他人避之不及的时候,一个少女从书包里拿出包书皮,接住阿婆又一次的呕吐物,用纸巾把地面擦干净。乘客季先生拍下了小姑娘的这一举动,但还没来得及与女孩交流,女孩就下车了。季先生又花了几天时间,找到了女孩,希望她得到应有的表扬。他感慨:成年人没做到的事,一个孩子做到了!记者也表示,采访中最感动之处,是女孩妈妈那句“孩子长大了”的感慨。

看完报道,我也被感动了。从“老师说”“妈妈说”和与女孩“面对面”的字里行间,我确信女孩的举动并非一时冲动,她的善良不存在半点的虚伪。而这种优良品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自幼在家庭中受到的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社会和他人给予的便利和恩惠的一种认可和肯定,并试图用自己的言行加以回报的行为。懂得感恩的人往往具有较强的同理心、宽容心和幸福感,常怀感恩之情可以帮助人克服消极情绪,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说,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生活教育、责任教育、爱的教育等等的综合,是教孩子做人的基本内容。

女孩帮助老人的故事,对我们认识感恩教育、实施感恩教育给予了有益的启示:

最有成效的感恩教育,来自父母的感恩情怀

张静初刚出生时家境不好。爸爸患有重病、又遭遇台风毁掉了住房,是镇政府和村里人帮助她家解决了住宿问题,收到了救助款,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妈妈始终记着这雪中送炭的恩情,并把这份感恩之情传递给了孩子。妈妈说,“我平时工作很忙,但只要一有休息天,我就会带着子女去附近的敬老院走走,陪他们一起给老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告诉他们要多帮助有困难的人。”妈妈发自内心的感恩情怀浸润了孩子的心灵深处,源于对他人付出的珍惜。

现在的许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抱怨:孩子太“独”,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回报。重要原因之一是父母给予孩子物质的东西和日常生活中的扶助太多了,孩子自幼就把父母、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而父母也心甘情愿为孩子做事,不懂得教育他们要珍惜别人的付出,常常不会给孩子回报的机会,甚至拒绝孩子的感恩行为。久而久之,孩子必然是心中多有自己、少有他人,只图索取、不懂感恩。

扶助他人,是建立在自己快乐的基础上的

每个家庭的环境不同,对孩子感恩教育的方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感恩是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助人是发自内心的自愿行为而不是迫于外部的压力,这才是成功的感恩教育。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不少蹩脚的“感恩教育”:“帮父母洗洗脚”“给父母磕头”“大声说出妈妈,我爱你”……这些强制性的教育容易使孩子产生排斥心理,甚至反感。

女孩的行为表现出她乐于助人,以助人为乐。这种心态的形成与她母亲对助人的态度和她的助人行为常常能够得到父母的认同不无关系。可以说,从小家做起,从父母自身做起,创造条件让孩子懂得感恩,学会乐于助人,比学校教育更有优势,更容易见到实效。当孩子有了愉快的体验,助人为乐才能成为一种习惯。

爱心传递,需要每个人的“慷慨”

女孩帮老人的故事让我联想到美国人艾德·培根写的一本书《爱的8种习惯》,其中阐述的第一种习惯就是“慷慨”。作者认为富人向穷人捐赠的行为,却表现为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慈善行为并不是慷慨。如何践行慷慨?他提出:列出你今天需要感恩的几件事情、表达感激和遗憾、勿以善小而不为、心怀感恩之心等等。

慷慨与感恩密切相连。“少女张静初的选择”的故事告诉我们,社会力量慷慨救助了困难家庭,妈妈的慷慨影响了孩子,孩子的慷慨帮助了老人,季先生的慷慨找到了做好事的孩子,记者传递了社会的正能量……整个事情的经过其实就是一堂生动的感恩教育课,从中我们看到了每个人的力量。慷慨而不吝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感恩教育的活教材,都能积攒社会的正能量,也都能从他人的慷慨中受益。

(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