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4月25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闻天下 女航天员刘洋:万里高空撑起“半边天” 工信部回应手机漫游费报道:加快取消步伐 红梅不该凋零! 山里娃的“健康保护伞” “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推选活动结果揭晓 中小学生科普卫星将于2017年发射 甘肃农大启动70周年校庆 江西公务员考试疑泄题省人社厅已介入核实 中国网络植树节启动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女航天员刘洋:万里高空撑起“半边天”

四月二十一日在北京航天城拍摄的中国航天员刘洋。(新华社记者 吴凯翔/摄)

□ 李国利 杨春雪 杨欣

“师兄,你们快来看,地球真的是圆的!”这是刘洋在距地面300多公里的太空俯瞰地球时发出的第一句感慨。

2012年6月,作为中国第一位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女航天员,刘洋与战友景海鹏、刘旺乘坐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

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刘洋完成这项航空任务几近四年。聊起太空,她的眼神像孩子一样满是向往。

不过最令刘洋感念的是祖国恰巧在这个时候选择了送女航天员去太空。

“这是因为祖国的航天技术成熟到一定程度,女航天员去太空的时机到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战略规划紧绑在一起,刘洋觉得自己是幸运者。

宇宙之大 男女无差

高三那年她一路过关斩将竟成了中国第七批女飞行员。

2009年,有着出色飞行纪录的刘洋报名参加中国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她竟然幸运入选。

生活一下子回到了高三的紧张模式:每天睁眼起床到晚上睡觉,她的课程表被挤得满满当当,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两三门考试。按照标准,航天员飞行前应该进行3至5年训练。但由于神舟九号发射日期已定,留给刘洋准备的时间仅剩两年。

“任务量丝毫没有减少,而且强度很大。”她说,这不仅是对脑力的考验,体力训练更为艰辛。

她清楚记得训练时,第一次在转椅上转到5分钟时,恶心感一时间袭来的情形:“汗一下子就出来了,脸色苍白。”但是她拒绝叫停,“一起训练的航天员,没有一个叫停去吐的。如果你把自己转到想吐的程度就去吐了,那么你的身体会有记忆的,下一次你一见到这个转椅你就想吐。”

后来,她找到了一个有效的锻炼方法——打地转,这是飞行员常用的抗眩晕的自我训练法。

刘洋第二次去坐转椅时,8分钟很容易便闯过了。“太空不会因为你是女性就会对你有所宽容,因此训练从来都没有男女之别。”她说。

太空的“两室一厅”

刘洋说,在太空得知返回日期临近时,大家已经开始想念太空了,最令她难忘的是3位航天员回到轨道舱时隔窗对着天宫一号挥手、敬礼的不舍场景。

时隔近4年,刘洋仍旧时常回想起在天宫一号上的时光:“那是我们在太空上的第一个家,一个‘两室一厅’的大房间。”

她清楚记得,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后,一打开天宫一号的舱门,她就迫不及待地把3个人的睡袋从狭小的飞船空间全部搬到了天宫一号相对宽敞的睡眠区。

在太空的家里,微重力的环境下,连在地面上习以为常的吃、喝、拉、撒、睡,甚至行走的方式都需要重新适应。

虽然微重力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肌肉萎缩、骨钙流失。但返回地面后,经过一段时间恢复就可以补回来。刘洋觉得太空生活带给她最大的是改变在于观念:“在太空想念地球,你会认为祖国、地球是一个共同的大家庭,对她们的情感愈加浓厚。”

为下一次飞行时刻准备着

现在,没有飞行任务的刘洋每天做的事情很简单——为下一次飞行时刻准备着。

“我们依然在训练,因为每次的任务都不同,技术更新很快,我们既要学习新东西,还要巩固过去已有的。”她说。

中国计划在2022年前后建成空间站,总体构型是三个舱段,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核心舱有5个对接口,可以对接一艘货运飞船、两艘载人飞船和两个实验舱……

刘洋期待将来有一天能登上这个被她称为“空中大别墅”的地方。“未来的空间站,结构更合理,功能也会更多样,休息区和工作区的划分也将更清楚。”

她对中国航天日的设立感到兴奋,“就像孩子庆祝‘六一’一样,这是我们所有航天人和热爱航天的人的节日。”

作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她认为,探索宇宙的队伍中,女性的缺失是不完美的,也是不可持续的。相对于男性强大的体力优势,女性的互补角色不可或缺。

“尤其考虑未来长期在太空狭小空间环境生活,女性特有的亲和力、强韧性以及低冲突性是很好的优势。未来太空生活不能缺少女性的半边天。”她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