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成举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豫西山区,所在的栾川县是国家片区贫困重点县。全县的经济主要有两个支柱,其一是旅游业,其二是工矿业。不过,近二三年来,工矿业的颓势已经越发明显。旅游业吸纳就业人数相对有限,因此,我们这里这几年外出打工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不过,村里也有一个让人欣喜的事情。这个欣喜的事情是什么呢?2015年10月的一天,我突然被拉进了一个微信群,一看才知道是自己家所在的一个自然村的群,群名称是“庙沟公益红包群”。起初,我对这个群并没有什么兴趣,也不知道这个群是什么目的。因为群内的多数人都不太认识,而且群内的聊天内容我也不愿意插话或是插不上话。不过,我很快发现,这个群是一个定位公益的群,主要是为所在的自然村举办公益事业。如何开展公益呢?聊天群将抢红包变成了累计公益资金的主要手段,并且规定,任何人抢到超过50元的红包,要如数奉还红包;如果抢到的红包低于50元的,则要双倍发红包。正是这样的规定,让我们这个群,在2016年的1月底,已经积累了3100多元的公益基金。在农历新年到来之际(腊月二十),本群委托在家乡工作的几个人为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送去了一袋大米和一桶食用油,获得这项公益的老年人共22个。因为资金有限,所以只能规定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才能获得大米和食用油。
目前,我们这个群里共有80人,其主体是“80后”的年轻人,占比约70%。这些年轻人并没有完全脱离农村,尽管在一年的多数时间里,他们生活的空间并不在村庄,但是因为对家乡的那份深入血脉的感情,他们不能也不愿忘记仍然生活在家乡的父老。群内的公益活动首先面向老年人,是因为我们希望倡导一种尊老爱老的村风和家风,也是希望通过我们微薄的帮助唤起大家对家庭和父母的责任,发出一种关爱老人的行动倡议。
如今,社会上流行“乡愁”病,是对家乡不断抱怨和哀愁,还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微小公益做起,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家乡呢?我想,应该是选择后者。我们不应成为没有行动力的“怨妇”,而是应将自己的不满、忧虑和惆怅转化为切实的行动。乡愁是谁的乡愁?如果你不去关心家乡,或者说这种关心只停留在意识和口头上,那么乡愁只能变成我们这些离乡者无情消费的伤痛。
微型公益的背后是什么呢?是社会公益的理念。公益并不仅仅属于有钱人,而是每一个普通人的责任,这种责任的背后体现的是对生养我们的家乡、山川河流的敬畏和对邻里亲友的一种回馈,是对漂泊心灵找寻归宿的一种慰藉,也更是对家乡和社会美好未来的一种期许。在本群代表将大米和食用油送到老人手中的时候,他们感动得流泪了,这样的泪水承载着感激、希望和幸福。
猴年的正月初五,本群的20多位代表召开了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两项,其一是将2015年度的公益基金进行统计和核算,其二是初步设立了本群2016年的公益目标,在提供老年人福利的基础上,为本自然村的道路设置两处避让来往车辆停车点。
未来我们这个公益群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也许,我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但是关注村庄发展,关注生态建设,关注村风文明的心力却在一天天长大。微公益秉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提供知行合一的生活实践。我相信在公益力量的推动下,家乡一定会更美,到时候留给我们的不是无谓的乡愁,而是美美的、暖暖的幸福体验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