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相对弱势的产业,但在日本却能够立足,而且农民的日子过得并不比城里人差,个中原因,除了政府的关照外,独具特色的日本农协组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日本的农协组织,自上而下,分为三个层次,处于最基层的是市町村农协,习惯上叫单位农协。都道府县建立的是地方农协,称作“县联”;农协的全国性组织,按照业务不同,各立门户。与农民打交道最多的,是单位农协,在日本农村,它的触角无处不在,无论是插秧割稻卖粮,还是农民生老病死,单位农协一揽子全包。零碎事虽多,但从大的方面说,农协的业务大体有四项:生产指导、组织流通、信用服务和开展互助共济。
日本耕地少,土地瘠薄细碎,大农场的经营方式推不开,靠一家一户单兵作战,又没有多少优势可言。要推广农业专业化经营,就必须把一家一户农民组织起来。围绕着专业化,农协开展了全方位的生产指导。大到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小到农户选种育苗、打药追肥,农协都一手操办,费尽心思。农协设有“营农指导机构”,聘用营农指导员,走村串户,提供信息,帮助农民制定增收计划,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手把手地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近些年来,日本农村青壮劳力不断涌向城市,在地里干活的,除了老人便是妇女,对重体力活,他们常常吃不消。对此,农协又伸出援手,把这些活接了过来。这一交一接,无形中便实行了集约经营。
为了帮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国家、地方、基层三级农协联起手来,开展生产资料订购业务。基层农协将农民的订单层层上报,由农协的全国性组织筛选厂家,以低价格批量订货,农户从农协手中买到的东西,往往比市价低很多。但农民购买生产资料,不光要价廉,而且要物美。全国农协1972年专门建立了农技中心,除了培训农技人员外,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货物进行检验,确保经过农协的手,交给农户的都是优质品。
农产品销售难,很多国家的农民深有体会。日本农协知难而进,当起了几百万农民的集团军司令。基层农协建起了农产品集贸所,负责当地农产品集中、挑选、包装、冷藏,然后组织上市。每天清晨,当城里人还在熟睡时,各地的特色农产品,就已由农协组织运到了货场。农产品的销售,通常采取竞买的办法,只有那些出价高、信誉好的批发商,才能拿到出货单。目前日本农协系统共有集货所几千个,此外还有不少全国运输联合会,下设庞大的运输组织,农产品保鲜度高了,不愁城里人不掏腰包。
人们不愿种田,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前投入大,生产周期长,同时风险也大。于是为农民提供信用服务,顺理成章变成农协的业务。日本农协的信用机构,存款利率通常略高于私人银行,而贷款利率,又尽可能提供优惠。由于客户多,存贷款量大,加上农信机构实行多角经营,业务开展得红红火火,不仅给农民解了难,也为各级农协增加了收入。
农协的服务范围,从摇篮到坟墓,既提供生活指导,也操持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同时,采取向农民收一块,农协补一块的办法,开展扶贫济困。从老年农民的福利,到农村社区建设,农协可谓无处不在。 (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