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4月17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周末午茶 人生品悟 时下做老人不那么容易 “被偏见的人” 父亲的手艺 云的名字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时下做老人不那么容易

□ 朱钦芦

年轻的时候从《新概念》上读到一篇文章,“How to grow old”,怎样做老人,心里明白了,原来做个老人也不是到了年龄你就自然会的事,就像一些年轻人,人变成了父母,但是并不会做父母,所以也一样必须学习。但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和自己做了老人时的体悟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无论何朝何代,老年人都会多多少少地产生对社会的再适应问题,都会和年轻人之间有一定的代沟。但是没有一个时期的老年人,面临的社会适应会像今天这么困难,和年轻一代之间的代沟有今天这么深。因为没有一个朝代或时期,社会发展变化得会这么迅猛,快得甚至让中年人和年轻人之间都有了隔阂和沟通障碍(年轻人嘴里“大叔”的称谓就隐含了这一点)。E—mail取代了书信,QQ又取代了E—mail,微信又取代了QQ。就像一本书,有的人可能上一页还没看呢,这本书已经翻到了下一页。三年前的一天,我正拉着裤腿在北戴河的海水里享受休假的闲适,一个同学的电话打了来:xxx同学来北京了,周五晚上6点在某某某饭店某某某包间请客,请准时参加。我怕记不住,要求他发条短信。旁边正站着单位技术室的一个技术员,小声插嘴说让他发微信吧还不收钱。话筒里同学的回答却是:你不知道我不会发短信呀!我这才想起,他真的没有发过一条短信,更遑论微信了!而在学校里时,他是大家公认的聪明人。考试时往往大家还在冥思苦想的时候,平常也不见怎么用功的他却“砰”的一声交卷走人了。这让我有了个感悟:社会变化迅猛是个不争的客观现实,但是如果别人都能适应,你却不能适应,问题就在你自身了。

我对自己要求不高,知道人老了,在现代生活领域不可能走在年轻人前面,希望自己不被拉下太远就行。但我发现,即使要达到这样一个保守的低标准,没有一个学习的态度也是不行的。在我们经历过的过去的岁月里,“老”曾经非常吃香:年轻人从学徒开始职业生活,要老师父带着三年才满师。而经验在这个年代贬值得就像欧元变成了日元。谁要是张口还是“以我的经验看……”估计身边年轻人会全跑光。曾经看到一幅漫画表现出了老年人有些愤愤但却无奈的现实心态:俩老太太在一起聊天:“我们年轻的时候是婆婆吃香,现在好容易熬成婆了,嗨,变媳妇吃香了!”是的,只有一个社会因循守旧、封闭保守、几十年如一日时,经验的价值才会更高,而在一个以创新为时代特征的社会价值体系里,你的经验不仅贬值大,而且要求你也得尽快跟上社会的趟儿,要求你得向年轻人学习。这个过程可能有些不情愿、不自在、不舒服,但是,如果你不甘心被社会边缘化,不愿意被年轻人蔑视,你就得学习。

我感觉现在老年人被社会边缘化最严重的方面,也是新老两代人代沟最深的领域,在于对信息手段的把握。在互联网加的时代里,他们越来越不习惯于过去所熟悉的行为方式被改变了,所以常常还是不辞辛苦地到车站去买票,到商店里去购物,站在寒风里等出租车,早起排队去挂号,而他们的子女们一拿起手机,坐在沙发里一会儿的工夫把所有问题全搞定了。所以,我认为掌握互联网应用操作技术,是时下老年人应该学习的核心课程。我经常同情地看到朋友圈中的不少同龄人,对在微信中设置个个人头像或改个实名都充满了畏难情绪:哎呀,还是等我儿子下班后再弄吧;让他把张照片传过来,半天不见回应,只好有些生气地打了电话去讨伐,那头一定这样回答:对不起哈,孩子不在家传不了。其实数年前我也这样,对政治历史天文地理都关心,却对信息技术的新闻和知识漠然视之,因此一到需要使用互联网时,对年轻一代就有产生非常强的依赖性。但我很快意识到,孩子在劳累一天后还要为这种小事烦心,即使最孝顺的他们也会滋生些许不耐烦的情绪。这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特别无能、可耻——我们这代人什么苦吃不下来呀,说到底,还是缺一个扔掉拐棍自己走路的勇气和决心!其实,只要我们把这事当回事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后来儿子出国四年,这给我提供了一个自己动手操作实践的环境条件,自己掌握了不少手段。他回来有些吃惊,这四年没有他,我掌握PC互联网和手机互联网的技术反倒强了!我成了第一代使用微信人群中的一员,并建了几个微信群,把天涯海角的同学战友同事朋友都集合了起来,分离了几十年的大家在里面分享信息,互相沟通,天天欢天喜地的。退休后我组织了几次小规模的同学集体出行旅游。虽然大家都生活在不同的城市里,但从订机票、火车票、客栈到叫出租车,我用一部手机全部搞定。去年自由行去曼谷,从旅店出发步行一个多小时去大皇宫,穿越了数不清的大街小巷,没有问任何一个路人,我就用手机准确无误地找到了那里。现在我深深地体会到,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一个更为可爱的世界就呈现在了眼前。

中国老话说:年过30不学艺。英文中也有句相同的谚语:“An old dog can not play a new trick(老狗学不了新本事)。

其实虽然年届60,我们的智能还大有开发的余地。我们这代人由于没有连续和完整受教育的机会,外语上一直是个短板。我中学时代的全部外语知识就是我至今都能背诵的几句语录和口号。我一直想挑战一下自己。在接近50岁时,我把以前断断续续自学的英语捡了起来,并接受了几年的业余培训。现在,我已经翻译了3本英文书籍,其中两本都是在两年前退休后做的。这更让我坚信,年龄不是一个问题,至少在我这个60多岁的年龄里,还可以学习很多新知识、新技能。也许,这就是人生学习生活的一个新开端?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