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柳仙
今年一开春,贵州省锦屏县彦洞乡九勺侗寨村民苏怀忠便背着孙子,叫上儿子儿媳,拿上从集市里买来的杉木苗,赶往离自家一公里外的菜地。这天,他们要把抛荒的土地全部栽上树苗。
“那些离家远一点的菜地荒着怪可惜的,种上树,不仅解决了荒地的问题,又能绿了一片荒山。”苏怀忠说,他们村视树为神灵,村民每年都会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或者自留山上栽上树苗,而且逢年过节,村民都要到古树群前祭拜,让爱树护树之风薪火相传。现在全村有红豆杉、猴栗树、樟树、枫树等几百株珍稀古树,房前屋后已被古树群环绕。
在九勺侗寨,以“敬畏自然”为主旨的传统生态文化在这里延续生长。
2002年、2007年锦屏县进行了两轮林权制度改革后,成为山林主人的农民放下斧头,拿起锄头,把林当菜种,把山当田耕。每到新春,锦屏县城区和各乡镇的苗木市场购销两旺,除政府组织的绿化荒山荒坡行动,城乡民众还喜欢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栽上一株株花草树木。从2015年开始,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锦屏县四大班子领导也带头上山植树。
为了提升民众的生态文明自觉性,锦屏县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化活动,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涌现出大批自觉绿化家乡、保护生态的典型。该县敦寨镇龙池村村民吴子书、龙桃花夫妇从1981年就参与建设春蕾林场的营造林,积极投身“6年消灭荒山、10年绿化锦屏县”的造林热潮,并肩坚守瞭望塔3000多个日日夜夜,守护着春蕾林场那一片耀眼的绿色。敦寨镇九南村村民龙安炎30余年与青山相伴,坚持造林护林,让1000余亩的土地常新常绿。
荒山播绿,见缝插绿。从1996年以来,锦屏县积极实施退耕还林政策,鼓励农民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十二五”时期,全县营造林23.5万亩。截至目前,森林面积已达189万亩,森林覆盖率71.32%,活立木蓄积768万立方米,绿色生态跃居全省前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锦屏发展的后发优势和‘绿色红利’”。抱着这样的观念,锦屏县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推进生态建设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协同共进。该县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河长制”工作纳入各乡镇年度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并开展自然资产审计试点工作。划定生态红线区域名录71个,总面积548.02平方公里。同时,扎实推进省级生态乡镇、生态村的创建。2015年,茅坪镇、隆里乡荣获省级生态乡镇称号,钟灵乡阳艾村、新化乡新化所村、河口乡文斗村、隆里乡华寨村、铜鼓镇罗安村荣获省级生态村称号。
该县还着力发展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全力抓好10万亩精品水果、10万亩蔬菜种植、10万亩楠竹种植、10万亩中药材种植、10万亩油茶种植和10万尾生态养鱼“6个10万亩”工程,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双赢。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锦屏县坚持保护优先,采取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建立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联席会议机制等措施对环境进行保护。2015年,划定14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或保护范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建成敦寨、隆里两个集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7起,有效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同时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专项行动,把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排放纳入村规民约管理,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春潮涌动,绿满杉乡。今年,锦屏县委县政府决定从“护、建、治、管、产”五个方面进一步展开绿色生态建设,牢牢守住生态底线,永葆锦屏县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的良好生态环境,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