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4月10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农村新女性周刊 探索 农情快递 日本:农户堪比小型农企 进城买房,还是在家盖楼? 留守老人的幸福生活 乡约安徽涡阳 见识“苔干妹子” 守住生态底线 安享“绿色红利”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进城买房,还是在家盖楼?

□ 杜鹏

我的老家是湖北荆门一个典型的农业型村庄。父亲一共五个兄弟姊妹,大姑妈早年随姑爹进了城,小姑妈在镇上买了一套二手房,叔叔、幺姑以及我的父母都长期在农村生活。他们都有过到城里和镇上买房的想法,但最终都没有付诸实现,为什么呢?

先从叔叔家说起。叔叔今年45岁,有一个女儿。叔叔没有什么手艺,在2006年之前,一直在村里务农,同时开着一个小卖部,也借此经营着一个牌场,维持着不错的收入水平。但是,随着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叔叔家的小卖部越来越难以经营下去,牌场中的热闹一去不复返,堂妹也面临上大学,家庭开支的逐渐增加促使叔叔和婶婶先后进入镇上的工厂打工。之前,叔叔一直说以后准备在镇上买房,但这次回家听父母讲,叔叔已经有了在村里建房的打算。他的理由是,在村里建房住着舒服,不仅空气好,而且生活成本低,他现在的旧房子又在村道旁边,区位条件也还不错,何乐而不为呢?

幺姑家的村子更靠近山区,交通条件更为闭塞。幺姑也是在他们镇上的鞭炮厂打工,姑爹则在水泥厂当搬运工。幺姑与姑爹的身体都不好,不能干重体力活,但靠着勤劳的双手,两人一年的收入也能达到4万元左右。幺姑也曾有搬离村子的想法,但由于两口子劳动能力不强,到镇上买房,生活来源将是个大问题。随着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幺姑家的闭塞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变。幺姑家的房子是旧式的两层楼房,建成已经有20多年了。表妹2014年大学毕业之后参加了工作,家里的经济条件有了较大改善。2015年,幺姑花费将近10万元,对房屋进行了全面的修整,原来破旧的楼房焕然一新。幺姑一家到镇上买房的想法也就此打消。

父亲本来有木工手艺,从我初中毕业开始,父亲开始到镇里的工厂上班,开始了“三班倒”的生活。两年之后,眼看着我要上大学了,母亲也开始到镇上打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至今。出于上班方便的考虑,他们在镇上租了一个房子。父母辛勤劳作,起初目的是供养我读书,而之所以一直坚持到现在,则是试图尽可能缓解我未来的买房压力。这样一来,1990年建成的两层楼房几十年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家中也几乎没有添置额外的家具。父母并非没有过离开村子的想法,两年前一次回家时,听母亲说起厂里一个工友在镇上的一套房子打算转手,价格在15万元左右,母亲也有过将之买入的想法,不过,随着后来工厂经济效益日渐下滑,对于未来的经济收益预期较少,而且,力图支持我在大城市买房的想法最终压倒了他们在镇上买房的想法。

从我们在其他农村地区调研的情况来看,农民进城买房的主要动力无非就是儿女的婚姻和教育。婚姻和教育推动的城市化,本质上是为了子代的城市化,而父代农民的真实需求在其中往往难以彰显和表达。他们并非不求上进之人,但是,他们明白在特定的阶段需要完成特定的任务。对于农民家庭来说,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形势和任务。他们之所以外出打工,同时压缩家庭开支,主要是为了供孩子上大学、结婚生子。在村子里,如果谁家的房子破烂,除去懒惰、贫病的原因之外,往往是家里要供养大学生。

农民的家计是一个整体,不仅要维持家庭柴米油盐的物质生活,而且,诸如人情、婚姻、教育、医疗、养老等,均是必不可少的开支,在家庭收入有限的情况下,要在这些选项间作出抉择,总是有一部分成员需要作出牺牲。因此,村庄中看似破败的房屋可能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一旦农民从特定的家计负担和困局中脱身出来,村庄仍然是回归自身生活的绝佳去处。父母也时常说,等我工作之后,也不愿意跟我进城,他们就在村里居住,养点鸡鸭,种点菜,自由自在。或许,每个勤扒苦做的农民心中都有着一个“田园梦”,它是一种完成了人生任务之后的更为自在的生活状态。

家乡农民之所以产生外出买房的冲动和想法,主要是村庄基础设施落后“倒逼”的结果。想法归想法,但要将想法付诸实施也需要各方面的条件。如果没有婚姻和教育的压力,在仍然依靠不稳定的打工和收益不高的农业的情况下,农民非常清楚,进城镇买房,是非常不理性的行为,正如我叔叔家和幺姑家一样,在女儿大学毕业工作之后,最终他们都还是选择回村建房或装修房子。

当然,对更为便利的生活条件和社会交往的需求也时常困扰着在村的农民。父辈们现在所盼望的就是能够搞新农村,从而极大地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尤其是邻近的村子也搞了新农村之后,母亲的这个盼望就更为强烈了。不过,邻村的新农村也只是靠着村书记争取的项目资金打造的“点”,何时能够到我们村子,谁也说不准。政府在村子的任何动作,都能引发我周围亲朋好友关于新农村的想象和期待,这不,这次搞土地平整,我的叔叔也说:搞了土地平整,看来下一步估计就要搞新农村了!家乡农民对新农村的盼望溢于言表。

对于父母一辈的农民而言,“城市梦”是寄托在子女身上的,他们小心呵护着的是颇为脆弱的“田园梦”。“田园梦”,也是他们心中的“中国梦”。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