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记者 宋利彩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其中要义之一是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长期护理指为在持续的一段时间内丧失活动能力或从未有过某种程度活动能力的人提供的一系列健康护理、个人照护和社会服务项目,对象一般指老年人。”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说,“事实上,长期护理保险在我们国家几乎为空白。”
“我国老龄化应对的任务很重,但目前老龄化的峰值尚未真正到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长宁区副区长翁华建说,“若不从长计议、超前应对,我国老龄化事业将不堪重负。”
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2亿,残疾人总数有8000多万,失能老年人近4000万,其中重度失能老年人近1300万,而且地区差异较大,完全依赖财政支付长期护理费用对我国来说,不可能也不现实。
今年两会,孙洁第三次呼吁,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还不很健全和完善的情况下,探索建立体现政府责任的、独立于医疗保险之外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夯实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
为此,孙洁在提案中建议,首先,尽快成立“全国基本照护保险制度领导小组”,加强对中共中央提出的“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搞好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方案,起草我国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法律文本。
其次,建立统一规范的老年护理服务分级和失能评估体系。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契机,建立统一的失能等级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级标准,避免出现主管部门不同、服务提供主体不同而带来护理服务等级的认定不同,避免未来老年照护保险出现严重的碎片化局面。
第三是分步实施推进。“十三五”期间,从社会医疗保险的个人账户中划转一定比例甚至可以是全部划转到城乡居民的长期护理保险账户;同时,财政给予补贴进入该账户。本阶段城乡居民不需缴费。受益对象为65岁及以上重度失能老年人。“十四五”开始,城乡居民个人(包括退休人员)开始缴费,政府给予补贴;城镇职工由企业、职工个人共同缴费。到本阶段,全体65岁及以上的参保者,只要有长期护理服务需求,保险权就自然产生。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人社厅副厅长罗良娟也建议,国家应该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这种制度在起步的时候,需要中央财政投入一笔资金,参保的个人和所在单位也要缴费。年老后的待遇领取政策也需要认真研究。
要着眼于降低应对老龄化的成本
所谓未雨绸缪,在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上,翁华建委员想得更远。
“所谓前瞻性,从国家层面来说要从宏观上思考,就是如何让更多的老人保存自我照顾的能力和相互照顾的能力,减缓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卫生支持及社会照护负担,做好应对老龄化峰值的制度与政策保障。”翁华建对中国妇女报记者说。
为此,翁华建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首先要树立预防管理为主的大健康理念,打造全体国民养老的守门人。翁华建提出,要做实家庭医生制度,充分发挥其在疾病预防和慢性病管理方面的作用,根据区域的人口结构、疾病谱等实际情况,明确家庭医生在疾病预防和慢病管理中的具体职责,如将糖尿病管理、术后管理、院后康复等纳入家庭医生的作业手册,定期随访、有效管理。
翁华建提出,要改变医疗资源投入和医疗保险支付的政策导向,治未病、防大病、早康复,鼓励各类、各级医疗服务机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制定生活方式干预、健康促进、慢病管理、重大疾病筛查与风险控制,以及院后康复等环节的医疗服务计划,尽最大努力保护和挽救老年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让更多的老人拥有一个有尊严的晚年。
翁华建进一步提出,通过针对中年人的健康管理与慢病防治计划,使今后有更多健康人群迈入老龄社会;通过针对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如体能锻炼、心理健康管理、肥胖防治等计划,使得今后有更多健康的中青年能够承担迎接老龄化峰值的重负。
“老龄化既是问题也是商机。要注重寻找民生改善与经济创新发展的结合点,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加快研究引导高端养老需求分流的机制,既有效缓解养老基本公共服务的供求矛盾,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提升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翁华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