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荣河
在一节医学课上,导师问学生,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学生齐声回答,当然是越高越好!导师说,错了。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病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调得柔和一些,润物无声地渗透进去,效果才佳。
听到这个故事后,我首先想到的是我们的家庭教育:虽然家教现已成为很多家长的关注点,但在一定程度上讲,缺乏的是“酒精度适合”的家庭教育。我们的家庭教育往往爱走两个极端,一种是“浓烈度”高得让人难以接受的教育,另一种是几乎没有“酒精度”的教育。对于前者,孩子就是大人围着团团转的焦点,面对各种名目繁多的“压力山大”,孩子叫苦不迭。后者则是对孩子又过分放任,连半点压力和“刺激”都没有,何谈产生积极上进的动力?
由此可见,我们的家庭教育应呼唤“酒精度适合”的教育:让孩子在严松适度的柔和氛围之中,自觉地去进行知识的潜移,自动地去进行技巧的默化,最终达到润“能”无声的效果。
如何才能实现“酒精度适合”的家庭教育呢?首先,家长必须学做“酿酒师”。根据孩子的特点,酿造适合孩子胃口的“佳酿”。顽皮的,不妨给他酿点度数高点的酱香型的;性格内向的,那就给他酿些度数稍低的红酒或果酒。其次,家长要善做“调酒师”。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个体,家长要对自己的教育方法根据年龄段,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一句话,没有最好的家教,只有适合的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