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2月23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报调查 一路走来,有感动有鼓舞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路走来,有感动有鼓舞

——中国妇女报多路记者新春访贫纪实

编者按

为完成今年“新春走基层”的报道,从1月起,中国妇女报多路记者深入到全国各地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密集报道当地扶贫攻坚工作的成果和创新举措。武陵山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大兴安岭、乌蒙山区、太行山区、罗霄山、大别山、吕梁山区……大山深处的不少村落里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而这些呈现各地扶贫成果和贫困地区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的稿件,在中国妇女报“亲历基层——新春访贫记”栏目刊发后也获得了良好反响。

走村入户时,中国妇女报记者不仅在记录基层的变化,也在感知时代的变迁。行进基层的过程中,他们对这场脱贫攻坚战中的人和事有哪些感悟?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中国妇女报特推出几位参与“新春走基层”报道记者的采访手记和采访故事,以飨读者。

精准扶贫,越“走”越振奋

中国妇女报记者王蓓(右)在安徽省临泉县柳树沟村采访扶贫工作队队长刘卫军。

□ 中国妇女报记者 王蓓

2015年末,确定今年“新春走基层”的“精准扶贫”主题后,岳西、太湖、金寨、临泉这几个地名,迅速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4个县,分属3个市,从西南向西再向北,纵贯大半个安徽——它们是大别山连片贫困区安徽境内的4个“地标性”国家级贫困县。所谓“地标”,就是安徽人只要提起它们,除了直摇头,就一个字,穷!

带着“妇联如何在‘扶贫攻坚、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作用”的疑问和一些小小的担忧,元旦刚过,我便开始了这次“新春走基层之走进大别山连片贫困区”的寻访之旅。

崇山峻岭间,我和岳西县妇儿工委主任李小琴两人一车,在蜿蜒的双车道盘山公路上迂回而上。左边是高耸的绝壁,右边是被雾气和苍翠笼罩着的悬崖,而与这绝美景色相伴的,则是随时可能与对方来车交汇时的危险。

或许是每周都要往散落在深山里的村子里跑、常常“客串”司机的原因,对于这样的危险,李小琴不以为意。她一边开车,一边向我介绍即将要去的、以种植茭白为主要产业的主簿镇主簿村和县妇联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情况。

岳西是纯山区县,过去几十年里交通不畅,但也造就了一座“生态保存发育完好的天然花园”,珍贵药材、山珍、茶叶和高山蔬菜,是岳西人引以为傲的“珍宝”。

“以前没有出山的路,老乡们想脱贫致富却找不到门路,再勤快、守着满山的宝贝,卖不出去也是白干。想挣点钱只能出去打工,留在家里的都是老幼妇孺。如今,路路畅通,每到山珍、蔬菜成熟的季节,上门收货的直接把车开到田间地头,妇联就想着怎么用少量资金撬动脱贫‘杠杆’,扶持村里勤劳、有脱贫意愿的贫困妇女和家庭‘搭上’当地特色产业的‘快车’。”一个多小时的盘山路上,从妇联扶持的贫困村里几十户贫困妇女的情况到县妇联几年来的工作思路,李小琴滔滔不绝。

随后,和村书记交谈、进村入户走访,我对李小琴的介绍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让我真心想为县镇村几级妇联扎实的工作“点赞”——在很多人眼里,妇联不是职能部门,没钱没权人手又少,地处贫困山区,更是如此。“不想做事的话,闲着不会有人说什么。可真要想做成点事,付出的心力又常常超出外人的想象”,在多年奔走一线的路上,这样的话我听到过无数次。因此,眼前种种也让我意识到,如果不是对妇女群众的深厚感情,如果不是靠着双脚一个村一个村地跑下来,靠着深入思考、细致调研一件件实事地做下来,她们很难有这样“滔滔不绝”的底气和翔实的资料储备。

在为期一周的“走基层”中,基层妇联给予我的感动和振奋在持续增加。

在太湖县,县妇联主席陈琳和副主席熊玉霜,带着我水陆并进来到她们的定点扶贫村。在过去几年里,这对搭档近10年的工作伙伴很少能同时出现在一个村子——几年前,为了让贫困山区的妇女多了解山外的世界和信息,县妇联组成了一支巾帼志愿宣讲团,几乎都是占用周末时间各自带队进村,向妇女宣讲新农村相关知识、脱贫致富信息、生殖健康常识。“山区村路途遥远,分头行动可以提高效率,我们的目标是用三年时间覆盖全县所有的镇村。”陈琳对自己的“三年工作计划”有着异常坚决的执行力。

2014年10月,牛镇镇金钟村被确定为县妇联的结对扶贫村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县里“化缘”、修“巾帼致富路”、建巾帼舞蹈队、帮着村书记整理脱贫工作思路……“只要你想干,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干不成的事。”陈琳的果敢坚持,不仅让县妇联在扶贫工作中做出了骄人成绩,也让别人眼中“干不了也干不成事”的妇联,多次在县里的工作考核评比中名列榜首。

在同样是由妇联结对帮扶的阜阳市临泉县柳树沟村,市妇联办公室主任刘卫军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看起来不起眼的女同志,在俺们这扎根,愣是把俺们的‘脱贫钉子村’变成了市里的‘扶贫榜样村’。”与镇党委书记崔文洪的夸赞相对照的,是我在走村入户时看到的贫困户们一双双绽放希望和由衷喜悦的眼睛。

而在地处大别山腹地、革命老区的金寨县,县妇联则紧抓县里“产业扶贫”的“牛鼻子”,连续几年从人均一元妇女工作经费中专门划出一块,用于妇女种养殖技能培训、扶持巾帼合作社,为致富女能人出主意想办法、送去致富信息,带动周边农户就业脱贫……

连续一周的“新春走基层”,冬雨绵绵。雨后的山路崎岖湿滑、乡间小道泥泞难走,零摄氏度左右徘徊的气温,就连常年生活在深山的人都觉得湿冷难耐。

然而,这一路上遇见的人、听到的故事、看到的笑容,以及一直在我脑海中盘旋的那句“只要想干,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干不成的事”,却让我越走越温暖,越走越振奋。

幸福美好的生活已经在“招手”

中国妇女报记者周丽婷(左二)在河北省行唐县家庭手工业服务中心采访。

□ 中国妇女报记者 周丽婷

我喜欢双脚踩在泥土上的感觉。

2015年的岁末,报社策划了“新春走基层”走进大山深处探访扶贫的特别报道,要求围绕当地的贫困现状、脱贫难度,政府有何扶持政策和措施,以及妇联组织、妇女群众如何作为开展一线调研,我负责太行山——燕山片区。

元旦刚过,我上路了。第一站选择了太行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县赞皇县。当天采访完已是黄昏,回到石家庄顾不得歇息,连夜奔波千里,北上第二站——燕山腹地的滦平县。第三站是重返太行山区的行唐县,同样也是国家级贫困县。

多日的从这村到那村,我有些“喜出望外”,因为看到了在脱贫这场攻坚战中,我们的政府在行动,我们的妇联组织在行动,我们的百姓群众在行动。

副县长的“绣花鞋”

让山里的百姓们过上幸福富裕的好日子,靠多少年来禁锢在“七山二滩一分田”的老百姓独自“突围”真的是个难题,在采访中,我了解到了基层政府的担当。

在赞皇县,从1996年,县里就开始实施“万炮齐轰太行山”,首要改变那里的生态环境,让乱石嶙峋的山坡丘陵也能有沃土生长农作物和果木。这些年来,赞皇县规划出了核桃大枣片区、樱桃片区,还有正在培植的蓝莓片区,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比如老百姓每种一棵树会有补贴,会特殊“惠及”带领百姓致富的“合作社”,帮助示范基地建设基础设施。

在滦平县,政府把中药材苗无偿提供给沿国道、高速路的百姓,鼓励他们种植。滦平县两间房乡就是受益的地方之一,苇塘村的百姓发展到家家户户种药材。政府“招商引资”还引来了北京一家文化产业发展公司,对苇塘村的旧居进行租赁改造,开发民俗旅游。在行唐县,县委县政府发文鼓励发展农村家庭手工业,并将此列为民生十事之一。主管的副县长主持召开了两次协调会。有一次,这位副县长拿着媳妇新给他买的一双精致的绣花拖鞋,来到行唐县家庭手工业发展服务中心,当着妇联主席和几位妇女的面“研究”起来,说“我们能不能做出这么好的产品,我们要朝着‘高大上’的产品去开发去做。”

妇联主席的“不停歇”

此次辗转山里采访,有基层的妇联干部、主席陪同,村里的百姓对她们就像见到了自家的亲戚一样亲热。

在滦平县,我采访了滦平鑫宝山牧业有限公司的“女掌门”郝玉芬,当时她刚去参加了河北省妇联召开的“互联网+”创新联盟成立大会。

“是建军大妹子一次次给我打电话,让我去参加,说每个地市就一两个名额,说园区未来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应该跟上时代的节拍。这一去真的收获很大!”郝玉芬口中的“大妹子”就是滦平县妇联主席魏建军。

在行唐县,临近年关,妇联主席仇翠玲却在准备开会,上北京引设备。摸清基层贫困妇女群众的数字,对接精准扶贫的对象,这个做了多年妇联主席的老妇联干部,为妇女姐妹服务的热情依然满怀、乐此不疲。

赞皇县妇联主席赵莉说:“我最多的精力就是放在争取项目,帮扶困难群体。”从留守儿童到革命老区贫困母亲,她脑子里有一本很清楚的“账”,算得精准,做得扎实,也颇有成效。这几年,国家、省、市的一些扶助困难群体的项目“优先”就会“落户”在了赞皇县。

老百姓的致富豪情

在赞皇县杨国军、鲍金凤夫妇家的樱桃园里,被发展激情“燃烧”的杨国军在冷风中滔滔不绝地介绍着,还带我去看他的新示范园区。好大一片丘陵,在他的手里变成层层梯田。今年开春,这里便是热火朝天的劳作场景,接着,荒坡将变成绿洲和花海。

其实,在赞皇县我还错过了一位采访对象李绪珍,当时她正好去了井陉县采购更优质的核桃。这位原赞皇县的扶贫办主任退休后建起了合作社,带领十里八乡的群众种植核桃,脱贫致富。一位农民说:“是李主任教给我们用三年时间改良核桃树品种,才有了今天的丰产丰收。”

在燕山的冬天,土地裸露着“皮肤”,人们也习惯了打牌闲聊“猫冬”。而今,一片片果蔬大棚“矗立”,人们都在大棚里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几日的山里行,我真切地感受到,虽然重重山脉阻隔与外面精彩世界的链接,但切不断山里百姓心里“过上好日子”的祈愿。

我更相信,幸福的生活就在不远处。因为政府的利好政策、众人拾柴的力量、你我他的智慧、抱团取暖的路径,都在传递着这场扶贫攻坚战中激动人心的好讯息。

合力,共赢!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

扶贫帮困,各地妇联各显其能

中国妇女报记者周玉林(右一)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大河村采访。

□ 中国妇女报记者 周玉林

“山高石头多,洋芋滚下坡;水冷风又大,瓦片吹地下。”这是云南省会泽县五星乡致贫的病根。贵州省黔西县红板村的致贫原因几乎如出一辙:“熊垮高寒人烟稀,冬天罩子进入门。鸡犬出门怕寒冷,团团圆圆围火堆。广种薄收难温饱,生产生活都艰辛。外来媳妇怕煮饭,生火加柴灰花飞。”

地处乌蒙山主峰地段的会泽县,至今仍有贫困人口38.5万人,占总人口的37.5%,云南全省第一。深藏在乌蒙山腹地的红板村则是贵州省一类贫困村,一个村就有贫困户119户;同处乌蒙山区腹地的毕节市七星关区,有19个贫困乡镇、258个贫困村、23.05万贫困人口。

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产业单一、贫困人口基数大是乌蒙山区致贫的几大主要原因,但当地困难群众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在各级部门的帮扶下,结合自身条件发家致富;当地各级妇联组织更是各显其能,积极开展“巾帼脱贫行动”。

云南会泽:“妇女小贷”助力扶贫攻坚

“县妇联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整乡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以‘妇女小贷’为抓手,积极参与到扶贫攻坚工作,6年共发放贷款2.5亿元,扶持3430名妇女成功创业,带动9300余人实现就业。”云南省会泽县妇联主席邓云梅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经过多年探索,她们摸索出了一条“通过能人示范带动,引导妇女从守业走向创业”的路子。

为了让“贷免扶补”“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两个十万元”“微小企业贷款”等项目能在关键时刻帮助贫困妇女解决创业初期资金瓶颈问题,会泽县妇联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QQ群、微信群、微博、群众会议等各种宣传渠道和方式,大力宣传鼓励创业就业贷款扶持政策,号召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

创业妇女王玉莲就是在QQ群和微信群上知道“妇女小贷”的。那时,她急需一笔钱解决困境,于是就联系县妇联申请了贷款。如今,仅王玉莲的山葵基地就为当地解决了50多名富余劳动力,人均每年增收两三万元。在会泽,县妇联培养了一大批像王玉莲这样的致富女带头人。

贵州黔西:互助组里留守妇女抱团致富

“因地势高寒、产业单一,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足2000元。”为改变红板村的面貌,帮助贫困妇女家庭尽快脱贫,贵州省黔西县妇联以“留守妇女互助组”为切入点,以种植、养殖等产业为贫困妇女点亮了创业灯。

“这是刘光芬家的林下养殖基地。”黔西县妇联主席靳咏雪指着树林下的小围栏对中国妇女报记者说。在县妇联的帮扶下,刘光芬养了80只鸡、76只羊、8头牛。

刘光芬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2015年仅仅卖羊就挣了三四万元,“以前出去打工,一年下来也剩不下多少,现在在家不但把钱挣了,还照顾了老人孩子。”

刘光芬还成立了留守妇女互助组,带着姐妹们一起脱贫致富,“在红板村有好些个留守妇女互助组”,而黔西县已建立了38个留守妇女互助组,带领700多名留守妇女脱贫致富,1000多名妇女儿童不再留守。

贵州七星关:“问需式”扶贫更精准

在毕节市七星关区采访中,区妇联主席张静梅介绍最多的就是当地实施的“一市五金多套餐”精准扶贫政策,重点则是他们在实施过程中入户“问需”,使困难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王顺启一家7口人,3个孩子读书,无人外出打工,家里欠了几千元的债。通过走访,张静梅了解到王顺启的贫困原因:缺资金、缺技术、缺产业、缺致富办法,唯一不缺的就是劳动力。

在七星关区,大部分贫困户都和王顺启一样。据该区系统调研和数据分析得出,因病致贫(28.08%),有劳动力但缺资金、缺技术、没有发展思路而致贫(37.38%)、其他综合因素致贫(34.54%)是贫困群众致贫的三大主要原因。

七星关区为了“一市五金多套餐”能够顺利开展,特别注重在制度保障、技术服务、资金监管等配套服务问题上下功夫。对每一个扶贫套餐产业项目,从投入到产出效益,均进行了精心测算,所推荐套餐项目都是投入小、见效快、回报高且2~3年就能够实现脱贫目标的优质项目。

张静梅说,有了“一市五金多套餐”这个精准扶贫的好政策,七星关区的妇女干部、致富女能手们,正在带领广大贫困妇女摒弃等靠要思想,一步步走向脱贫致富的好日子。

用脚丈量出的文字才更精彩

中国妇女报记者刘旭(左一)在江西省遂川县草林镇采访返乡妇女创业情况。

□ 中国妇女报记者 刘旭

接到报社关于新春访贫记的采访任务,中国妇女报记者随即开始了案头的准备工作。而在此后的采访中,中国妇女报记者走陡峭的山路,钻村民的大棚,进热情的农家,与基层的干部群众座谈交流……这些再次印证了无数新闻人的感悟——只有深入基层,走近基层的干部群众才能了解掌握第一手的信息,才能创作出鲜活的新闻作品。而作为平面媒体的从业者,记者本人也始终相信,“用脚丈量出的文字才更精彩”。

这次中国妇女报记者前往的罗霄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跨江西、湖南两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大部分县属于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范围,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之一,其范围涉及24个县(市、区),其中有18个在江西。此次采访中国妇女报记者选取了江西省的遂川、兴国和瑞金三个县、市,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这三个地方的做法可谓各具特色,成绩也有目共睹。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三地的干部群众对摆脱贫困充满了干劲。

给读者讲一个“最美扶贫人”郭小华的故事——

郭小华是遂川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曾获得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从2008年以来一直担任这个职务,被人称为扶贫战线“八年抗战”的“战士”。

郭小华成长在农家,毕业于农校,耕耘在基层。长期的农村工作,让他身上沾着浓郁的泥土气息,也积累下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

从事扶贫工作以来,为了准确“把脉”农村贫困状况,让惠民政策“好经不念歪”“好曲不走调”,郭小华迅速“沉下去”,深入各乡镇、扶贫重点村调研,全县“十二五”扶贫108个重点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怎么扶才能让老百姓真正脱贫?经过探索、实践,郭小华发现,原先单一、给钱给物的扶贫手段,成效只是暂时,时效一过,贫困户又回到了原先的状态。只有培养“造血”功能,形成长效机制,综合性扶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在他的带动下,遂川县扶贫和移民办进一步理清了扶贫开发思路,找准致贫原因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制定出台了全县中、短期扶贫开发规划。用真情、动真格,真扶贫、扶真贫,全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

郭小华是扶贫干部的缩影。在采访中,中国妇女报记者也发现,更多的群众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并没有“等靠要”,他们正凭着勤劳和本分打拼着属于自己的希望和幸福。

瑞金市沙洲坝镇洁源村村民廖瑞英的丈夫早年意外去世,女儿已出嫁,老实巴交的儿子被同龄人撺掇盗窃工地被判刑,如今全靠廖瑞英独自支撑着一个家。她养了2000只鸭子,还有一口10亩的鱼塘,鸭子和鱼卖出去后,还会到附近的工地当小工。

对于脱贫,她说由于养殖成本高,脱贫有难度,但自己有信心。廖瑞英说,自己苦点累点不怕,现在最盼的是儿子能早点回家,能娶上媳妇,重新找回一个和和美美的家。

廖瑞英的故事让中国妇女报记者觉得有些压抑,但党和政府的关怀从未远离廖瑞英他们。受益于当地实施的土坯房改造工程,在整个赣南,有数百万农民彻底告别了透风漏雨的土坯房,老区农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

郭小华的背后一定还有更多关于扶贫的故事,廖瑞英的身上也一定不仅仅是勤劳和坚韧,他们还有更多优秀的一面有待中国妇女报记者挖掘。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次在罗霄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采访,中国妇女报记者遇到了太多难忘的人和事,在用双脚丈量过的田间地头、高山茶场,那些质朴的乡亲和敬业的基层干部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在中国妇女报记者心底。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罗霄山脉深处,看望这里的干部群众。在井冈山黄洋界脚下的茅坪乡神山村,他对乡亲们说,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将继续大力支持老区发展,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