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2月23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界报道 “80后”残疾女医生扎根服务故土11年 北京市妇联举办中埃文化交流活动 乡村小学生乘坐电动校车上学 重庆渝北年内基层妇联组织人员增至8倍 青岛财政大力扶持妇女儿童事业发展 土乡妇女手儿巧 鞋垫上也能“开鲜花” 日军慰安妇受害者金敬顺因旧疾去世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土乡妇女手儿巧 鞋垫上也能“开鲜花”

据新华社西宁2月20日电(记者马千里 庞书纬)农历大年初十二,青海农村年味正浓。在群山环抱中的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逊让乡武胜沟村,一大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纷纷汇聚到村文化广场。

乡亲们一边观看欢天喜地的社火表演,一边仔细欣赏别开生面的“妇女绣品交流展”,广场四周挂满了100多幅本村及临近兰家村、逊佈村土族妇女的刺绣作品,这些绣在门帘、枕套、袜底上五颜六色十分鲜艳的精美绣品,吸引了不少村民驻足观赏。

在众多作品中,一幅用27双刺绣鞋垫拼成的“中国梦”图样格外显眼,娇艳欲滴的牡丹,栩栩如生的梅花,喜庆祥瑞的藕生莲花,美轮美奂的作品仿佛让人走入花的海洋。村民刘秀兰向来往的乡亲们讲解着作品的由来。

刘秀兰今年63岁,从十五六岁开始,她就跟随母亲学针线活。“我们土族有‘添箱’的风俗,也叫‘抬针线’,是说姑娘出嫁的时候,要在陪嫁的箱子中放上自己绣的东西,送给婆家的长辈。鞋垫、门帘、枕套啥的都有,主要是给婆家展示自己心灵手巧。现在的年轻人虽然少有了这些手艺,但这个习俗却一直保留了下来。”刘秀兰笑着说。

作为青海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土族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土族刺绣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是独具青藏高原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

走进刘秀兰温暖的家中,客厅正面墙上是一幅“迎客松”十字绣,家里绣满鲜花的门帘、卧室里五颜六色的被罩、土族色彩浓郁的挂件都出自她和儿媳之手。

刘秀兰告诉记者,做绣品特别是绣鞋垫,先要画出花纹图案,然后才开始一针一线地绣。做一副鞋垫,需要四五天时间。“心中有花,手下才能有花。每次我都是自己画,自己剪,自己绣,用什么颜色心里也要有数,光红色就有大红、桃红、粉红十几种。”

“绣好的绣品和鞋垫一般都是给亲朋好友家出嫁姑娘‘添箱’用,或者走亲访友作为礼品。”刘秀兰说,如今,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只有中老年人留在村里。全村900多口人中,农闲时经常做刺绣的妇女有七八十人。

据逊让乡乡长陈桂花介绍,为了让古老的土族刺绣艺术得到传承,该乡从2015年开始,每年至少举办一期传统刺绣培训班。

“现在乡里每年腊月、正月和三八妇女节前后,都会组织绣品展,鼓励土族妇女展示自己的‘老手艺’‘老物件’,希望将来能依靠‘农家乐’旅游,把土族绣品做成旅游纪念品,传承土族文化,增加农民收入。”陈桂花说。

如今,刘秀兰和老伴及大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在她的指点下,儿媳也喜欢上了刺绣,打工之余儿媳王春秀经常和婆婆一起飞针走线。

“现在的娃娃们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学针线活,我希望趁着眼睛还好,给孙女把‘添箱’的东西都绣好,等孙女出嫁的时候用,也算是奶奶留的一点念想。”刘秀兰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