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云
新闻说,上海市政府,去年当了242回被告。而前年呢,只有13回。新闻还说,这200多回被告当完,上海市政府的败诉率为零。
新闻又说,在这些民告官的官司里,审判长开庭先声明:“不得打招呼”。而且,为了避嫌,还开设了跨行政区划法院。这自然可以消除读后感里的一部分狐疑,却不足以解释数据提供的事实——为什么民告官依然总败诉?
北京市的情况,或许可以提供一点背景答案。北京市去年民告官的官司,市府的败诉率是12.1%。对比上海的零败诉,这也可算作是个突破了。从北京市两会提供的信息看,市府败诉率低的原因,多因为民对程序不理解,导致输掉官司。这么看,一位北京市政协领导的话,听来就有点掷地有声了——“在一个法治国家,有什么不能败诉的?做得不对,该败就败,该赔就赔,该道歉就道歉,该承担责任就承担责任。”
在某一个时刻——比如民告官,人们总不免敏感于政府“总是对的”。而若换了场合时间,比如放到自己身上,人们又不免常陷于“都是对的”这个逻辑中。我甚至猜想,对前者的敏感里,正是从自己身上总结出来的经验在“作怪”。就像那个痛斥北京号贩子的视频所引起的轰动。等轰动得差不多了,号贩子也抓了,众人气儿也消了,我可以做出如下总结:不用说,视频里的女子是对的;广安门中医院的公告我看了,大意就一个,它也是对的;北京警方用抓捕的快速反应也在说,自己是对的;最后,连号贩子也坐不住了,说叫“号贩子”太侮辱人,社会应该感谢他们——似乎也是对的。
归了包堆儿,痛责号贩子视频事件折腾一遛够,结果居然只有一个——所有人都是对的。而既然都对,那么就没有败,没有赔,没有道歉,也没有承担责任这一说。这究竟是几个意思呢,想想我都紧张了——在这个世界上,到底谁是错的?还有没有错的人和事儿?
当然,事情远没有这么复杂和繁难,因为大家毕竟还知道,除了自己之外,别人至少都有错的可能。有句老话说,必须在“常思己过”之后,单加上一个“莫论人非”——那意思,当然是怕“论人非”论得多了,却把“思己过”忘得一干二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