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朝清
朋友圈里,一个做餐饮的老板娘说:“真想学孙悟空拔根毛一吹,就吹出无数个服务员来。”由于员工纷纷回老家,她这几天忙着顶岗……浙江宁波市一位市民600元每天找临时保姆,却依然难以找到合适的。(2月2日《现代金报》)
春节作为一个合家团圆的节日,吸引了无数进城务工人员返乡。“春节用工荒”说到底,只是一种临时性劳动力短缺。然而,劳动力资源从城市到乡村的大规模流动,不可避免会给城市的日常运行带来一些不便。
餐馆缺服务员也好,市民难以找到保姆也罢,都是“春运用工荒”的一个缩影。面对失衡的劳动力供求关系,一些人试图用提升报酬的方式来解决用工困境。这样的激励手段在平时还能奏效,在春节期间却难免失效,因为春节期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固然能够“荷包鼓鼓”,却失去了和亲人团聚的机会。
面对“春节用工荒”,我们不能只算经济账,却忽视、漠视了“人情账”“亲情账”。为了更好地实现家庭的经济功能,许多农民工远离了故乡和亲人。可是,家庭不仅有经济功能,还具有情感交流、精神慰藉等功能。农民工宁可少赚一些钱,也要回归家庭,感受家庭的温暖与亲人的互相关怀。和机器人不同,农民工既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被嵌入到形形色色的社会网络之中。在城市难以融入的格局下,乡村依然是农民工的精神家园和最终归属。这一点,在那些具有农业生产经验、对土地和农村有着深厚感情的第一代农民工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春节回家过年,成为农民工一年一度的精神洗礼。
在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当下,一些雇主只看到了进城务工人员的使用价值,却忽视了他们的情绪、情感和精神世界。面对“春节用工荒”,我们需要多一些换位思考:既然城里人有合家团圆的利益诉求,进城的农民工也同样有;在春节这段特殊的时间段里多一些亲历而为,不仅会节省经济成本,也会增强亲情互动。更何况,农民工的春节并不长,他们也会尽快地重返工作岗位或者重新寻找“下家”。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我们一次次地离开,是为了一次次地归来。”春节为农民工回归家庭提供了一次契机,这种带着温暖色调的离开,既是对进城务工“初心”的重新找寻,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再度憧憬。面对“春节用工荒”,用人单位和雇主要少一些工具理性,多一些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