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舟子
据报道,“留守女童发明农膜回收器,入选大赛、获宋庆龄少儿发明奖”:不久前,13岁的李妍站上了青少年科学梦想真人秀《少年爱迪生》的舞台,介绍她的小发明“农膜摇摇乐”。农膜通常只能用一个月,用完后丢弃,下一季再买新的铺上。李妍觉得这既不环保又浪费钱,一直想让农膜“变变身”。2015年5月,在课上学到滚轴和支架的原理后,李妍开始着手改造农膜,花了两个多月,她和科学老师一起做出了模型,她因此还获得了“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银奖”。李妍是一名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湖北监利农村,她8个月大时,父母去深圳打工,常年在那儿。三岁时,父母离异,与父母一年只能见上一次。
这则新闻令我眼前一亮,为获奖者的那个身份前缀:获科学发明奖的少年常有,而留守儿童获此“殊荣”,我是第一次看到。留守儿童也可以有小发明,登上追逐科学梦想的舞台,成为获奖者,而不仅仅是负面新闻中的主人公。曾几何时,留守儿童总是在“出事”,而且出的有的还是严重的恶性事件。“留守”成为一个刺痛人心的字眼,“留守儿童”则成为一个堪忧的群体:令人为其生存现状、未来发展忧心忡忡。虽然,有识之士提出了种种建议与解决之道,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除了需要将有关措施真抓实干落到实处之外,根本解决尚需要有户籍改革、缩小城乡差距等系列社会工程的配套,而毋庸讳言的是目前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格局还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农村劳动力奔向城市打工、寻求更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轨迹不可能在短期内戛然而止,这就意味着不少孩子还将与他们的父母分离,继续留守。
那么,“留守儿童”就必然成为问题孩子吗?“留守女童获少儿发明奖”给予我们的回答是:否。它让我们看到:“留守”并非注定的魔咒,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可以破除它。“留守”并非“问题”的宿命,真正的问题之源是,在留守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教育和成长偏差?这样的偏差,在非留守之家其实也有可能出现。而一个留守家庭,如果能杜绝和避免这些偏差,同样可以走出充满梦想与正能量的阳光少年。
“刚刚过完13岁生日的李妍是个笑容甜美的小丫头。”的确,照片上的李妍阳光灿烂,与同龄人无异,没有愁苦,也没有早熟的少年老成。是的,其实,“留守儿童”本来就不应该成为标签,人们也不要热衷于给他们贴上标签,即使动机和用意是好的,是为了便于突显和讨论、解决相关问题。因为,首先,问题标签是一种先入为主、自以为是的话语霸权,对他们不公平。没有一个孩子或是大人愿意被视为异类,只因为某个家庭成员没在身边。二是,幸福的家庭也未必都是相似的,可以有多样的模式。一个有不怕吃苦、勇于奋斗的父母在外打拼的家庭,其未来未必就会输给父母近在身边的家庭。有时,远在天边奋斗打拼的父母还有可能成为孩子的奋斗榜样,因为他们不甘于命运贫穷的安排,他们也不惧在异乡打拼要面临的雨雪风霜。父母在孩子身边未必就是陪伴,有时,父母的心在也许更加重要。
据报道,小李妍说自己“是一个笑点比较低的人,做什么事都能开心地笑起来。”对于“留守”,她没有抱怨,而是理解——每年中秋,也想和父母团聚,“但没有试过,怕他们因为我而分心”。有好几年父母没有回家过年,阿姨就陪着李妍在寒暑假去找他们。在过年特别想父母的时候,她也会想到他们很辛苦。她不会问爸爸妈妈,为何过年时不回来?“因为不回来总会有他们的原因啊。或是因为工作,或是其他事情。不回来时,我就打个电话去问他们好。”李妍特别喜欢小时候爸爸给她寄来的《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父亲虽然很少回老家,但会给她寄拼砖积木等益智类玩具。在家时,爷爷教她认字,奶奶买来《三字经》和《弟子规》的光碟放给她听。虽然缺少父母的陪伴,但李妍仍成长得聪明伶俐,乖巧懂事,也越发活泼外向。而李妍的妈妈承诺,如果女儿此次能够进入复赛,会一直陪她参赛。
从这些细节来看,小李妍虽然是“留守”了,但并不孤单,父母家人都牵挂、助力着她的成长,而她无疑也是一个有头脑的孩子。也许,从这则留守儿童的正面新闻中,我们能够增强信心,也得到关爱留守问题儿童的一些启发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