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云
所谓“理性”,有的时候,会变成“撕”,与理性与否没了关系。所谓“冰冷的理性”,有的时候,反映的是冷漠,它所“撕”的,恰是人世间残存的温暖。维系人与人的关系,这温暖虽然有时捉襟见肘,但缺了它,我们还能指望谁呢?
比如桑兰的故事。媒体发了“真相调查”的新闻,如果这标题还算平实,等到了微博上那个关于“说谎”的标题,味道就有点变了。法院这么多年都没下的结论,一篇稿字就给定了性。所以也难怪桑兰急了,长短微博连续反击,事情就变成了“撕”。
而在我看来,这事儿从头到尾,就是“冰冷的理性”,对世间温暖的一次偷袭。比如,所谓的“调查”,到底调查了什么?到底调没调查?那篇新闻的缘起,仅仅是美国一位学者的录像分析文章,让冷饭经过微波重新煲出热度,变成网上互“撕”的导火索。
重要的是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时间,把一个没有结论的悲剧往事,重新展览给人看,对人性造成了二度伤害。所引起的所有“轰动”,都是对这伤害的加倍,越是“轰动”,倍数越大。
综观桑兰的故事,它首先是一个悲剧。媒体之于社会的功能,可以让悲剧演为正剧,也可以让悲剧变成闹剧。前者,可以参见一则“弃疗救子”的新闻。今年8月份,一个小男孩在家乡辽宁省葫芦岛市被发现罹患白血病,而就在两个月前,他的母亲石月又被发现先天性良性纤维瘤复发。为了给家里减轻经济负担,全力救治儿子,石月暂时放弃了治疗,在医院24小时陪护孩子。
上周吧,还有一组图片特稿,估计是自由摄影师的作品——讲的是一群在美国的收养孤儿的生存现状。每一张抓拍,都精准地表现出没有血缘关系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每一张抓拍,都精准地表现出从他们偶然相遇到终生相伴的历程。那组图片下的评论,超过了9万的级数,充满了祝福和感恩——从新闻作品本身,到新闻作品的反响,交织着人性温暖的彼此感动。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如此珍视人性的理由——因为人类还想继续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