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记者 蔡锦其
日前,中国妇女报记者走进四川乐山市沙湾区葫芦镇祝村采访,看到这里的村民都住上了小洋楼,家家有摩托车,不少人家还有了小轿车。记者了解到,祝村人多地少,以前村民生活贫困,自打女村支书刘素明上任后,村里开始不断发生变化,不但人均收入翻了一番,村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也有了巨大的改变。
制定目标,探索致富路
祝村是个地处电站库区的移民村,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4280元,全村人住着破旧的瓦房或茅草房,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2007年,村妇女主任刘素明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后,这一切开始改变。
“是共产党员,心里就得时刻装着群众,为群众出主意,想办法,解难题,让群众从我身上看到希望。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我把实现新村的梦想,作为村两委班子成员共同追求的目标。”刘素明说。
要致富先修路,为改变泥泞土路的状况,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刘素明带领村“两委”,凝聚全村力量,一公里一公里地修,经过多年努力,全村终于实现了水泥路组、户相通的目标。
祝村土地人均不足半亩,传统种养的经济效益很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11年,刘素明探索利用有限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让全村致富的模式,成立了集种植销售于一体的大棚蔬菜合作社,将“石母湾萝卜”打造成本村当家产品。她还带头养殖“虫子鸡”,培育了4户规模养殖户。2013年,她又带领“两委”一班人,流转500余亩土地,试种中药材。
“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干部!如果村干部不以行动带动大家谋发展,村民就看不到希望,也就没有明天了。”刘素明说。
在村干部带动下,种植经济作物,从根本上解决了祝村人多地少的生计问题,目前,全村种植日本当归100余亩、核桃林200亩、大棚蔬菜150亩。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9750元。
互帮互助,凝聚村民心
在引导村民致富的同时,祝村村“两委”还特别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引导留守妇女建立了“巾帼志愿者队”和“妇女互助小组”开展助老、助残以及助耕、助贫的互助活动。
留守妇女余冬梅今年26岁,在家照顾公公和5岁的女儿。她说:“虽然,我家没地可种,但我也参加了互助组,力所能及地为姐妹们帮点忙,人多力量大嘛。我和大家在一起感觉心情很愉快,谁家有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比如说,我孩子病了,大妈大嫂们争着向我传授育儿经验。”
留守妇女宋友丽的儿子患有先天性无肛症,接连做两次手术都失败了。村里的姐妹们都很关心她,村干部也组织全村给她家捐款,还向社会各界求助,给娃娃募集医药费。“大家对我家的帮助太大了。”宋友丽说。
今年52岁的王丽群告诉记者,去年,我们相邻的14名留守妇女成立了互助组,姐妹们相互帮忙,还帮助没有劳动力的两个家庭收割谷子。
“我们互助组员经常聚在一起讨论什么季节种什么,组员在生产技术方面出现问题,也会向大家讨主意。”49岁的张学荣说。
据介绍,村里还针对留守儿童建立了“温情周末之家”,每到周末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区文化馆给孩子们送来礼物,区电视台的主持人还为孩子们主持了朗诵会。村民说,“温情周末之家”为村里的儿童营造了健康成长的环境。
快乐生活,追逐幸福梦
走进祝村,记者老远听见《再唱山歌给党听》的音乐。原来,村委会那间镶着大镜子的排练场里,一群年轻妇女正在认真地排练舞蹈。从村委会排练场出来,几位妇女又带着中国妇女报记者来到村头的广场,广场墙壁上“百姓大舞台”几个字大气而醒目。她们告诉记者,这里是村文艺队和村民们演出和活动的主要场所。
胡春红是村“巾帼志愿者队”的志愿者和村文艺队的骨干,她介绍说:“每年村文艺队都要举办春节联欢晚会,重阳节为老人举行慰问演出,农闲时配合政府文化下乡活动,为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演出。平日,村民家有婚庆或祝寿,我们有请必到。今天,我们排练的节目是潘少彬老人七十大寿预约的,我还准备了《常回家看看》的独唱。”说着,胡春红就大大方方地唱了起来:“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村民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刘素明也是村里的文艺骨干,担任党支部书记后,她主导成立了村文艺队,带领村民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宣传党的农村政策,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我们村文艺队多次代表镇、区参加文艺会演和其他群众文化活动,如“三八”节健身操比赛、知识竞赛等等。”刘素明自豪地说。
2011年,祝村获得了“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荣誉称号,同年,被乐山市妇联评为“市级巾帼文明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