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 田建川 胡林果
2674只,被剥去鳞片的穿山甲冻体展现眼前,很多都是幼体……它们本该在大自然里自由地奔走,却化作一盘盘饕餮的“野味”。
11月是我国多地确定的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但面对严打之下仍屡禁不止的野生动物交易犯罪,也许需要我们更深地反思。
“野味”背后:多少畸形心态
16日,广东省森林公安机关通报了近期查获的多起野生动物犯罪案,浮现出了一条由利益和欲望驱动的血色产业链。
邱某在云浮市一林区使用火药枪偷猎白鹭2只、小白鹭2只;佛山市一男子以窗帘店为掩护,售卖疑似小鵐、朱雀等3280只鸟类死体……
实际上,不仅普通级别的野生保护动物面临着不法分子的威胁,国宝级的野生保护动物也难逃厄运。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法院近日宣判一起猎杀朱鹮案件,3名涉案被告人被控在今年6月以射钉枪猎杀两只朱鹮。
专家指出,近两年我国实施了“天网行动”“守卫者行动”“警钟行动”等多个专项打击行动。但是,野生保护动物非法交易往往能获取暴利,使野生动物走私、买卖面对严打屡禁不止。
另一方面,一部分人仍有畸形消费心理,认为消费野生动物有面子、有地位、能滋补。
交易隐匿:违法犯罪手段百变
记者采访林业、海关、森林公安等部门了解到,近年来野生动物犯罪呈现出隐蔽性强、网络化特征明显和反侦察能力强等新特点。
——吃:厨房藏在出租屋。比如野味餐厅,野生动物“食材储藏室”很多都不设在店内,“厨房”则藏匿在出租屋。
——买卖:收购和销售网络化,买卖用暗语。
——运输:更隐蔽、更凶险。装有野生动物的“黑车”前后一般都有两辆车“保驾护航”。
阻断违法产业链: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
针对案件屡打不绝态势,广东省森林公安局副局长李文将表示,最根本的是扭转消费观念以斩除市场的需求刺激,并坚持打源头、打窝点,从全链条上阻断野生动物犯罪血色产业链。
部分受访人士认为,以残忍杀害野生动物所满足的人性私欲,实质上对生命缺乏敬畏。
而且,追求野味满足“口福”的饕餮真能滋补养生?一些医学专家表示,不少野生动物身上携带许多未知微生物和寄生虫。对食用者而言,将带来无法预知的健康风险和隐患。
不仅如此,记者了解到,一些不法分子在售卖野生动物时,还会做很多手脚,比如将石灰水注射到穿山甲胃里增重,用双氧水对穿山甲冻体进行漂白获得好“卖相”,用福尔马林浸泡动物尸体以防腐保鲜等。
专家认为,应继续加强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力度,加大对野生动物犯罪的打击力度,尤其是强化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动机制,加大对源头地、中转集散地、消费地打击的协同配合,林业、海关、铁路、机场、工商等多部门合力做好全链条、全方位的摸排和打击。
“群众举报是有效打击野生动物犯罪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广东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副处长卢开和说,“一个举报电话就可能挽救许多生命,对此,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