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5年11月11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爱生活周刊 居家 让待在家中的母亲 也能玩转科技 鲜吃石榴正当时 立冬养生吃什么好 秋冬到 南瓜俏 守卫首都消防平安月万余名志愿者保平安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待在家中的母亲 也能玩转科技

人上了年纪,腿脚不方便,精力也不济, 大多数老人除了偶尔出去遛个弯外,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家里。老妈也一样,特别愿意待在家里,每天收拾完家务之后,最大的乐趣就是坐在沙发上,看看电视,听一听手机里我帮她下载的老歌。

■ 莫兰

某天,我正在屋里赶稿。

“阿兰,你在干吗?”老妈探头进来问道。

我头也顾不上抬:“我忙着写稿呢。”

一会儿,她又问:“你忙完了吗?”

“没。”

“哎呀,你来聊会儿天嘛!”老妈的语气里多了恳求。

一阵愧疚涌上心头,我放下手上的活儿,走出房间。系着围裙的老妈已经在沙发上等着我了。

絮叨了一些闲话铺垫之后,老妈切入正题:“哎,你说那种大手机好不好用呢?昨天我们去黄鹤楼玩,好多老人手里都拿着一本书那么大的手机哎!哇,这么大,看照片可清楚了!”老妈兴奋地比划。

看到年过七旬的老妈突然对高科技产品发生了兴趣,我既惊讶又欣喜。老妈在某些方面特别固执守旧,对电器类非常抗拒。从前老爸还在的时候,家里的电器都是他和弟弟负责研究用法,然后再教老妈用。老妈平生最愁的就是电器趴窝,只要它们一出毛病,她就唉声叹气,焦虑万分地找维修师傅。

这些年,我漂在异乡,一年也见不上老妈两回,能陪她的时候很少。有时她自己待在老家,有时去武汉我弟弟家待一阵子,弟弟和弟妹每天都要上班,她始终是一个人。绝大多数时候,她只能靠看电视打发时间。弟弟家的电视机是连接着网络收视盒的,电视和机顶盒各配有一个遥控器,上面的按键密密麻麻,字还小,根本看不清,她不会摆弄,上不了网,只好翻来覆去地看那三五个电视频道。碰到电视信号中断,她就一个人傻呆呆地坐在沙发上想事情。家里原来有台旧电脑,想教她学习上网,还没等开机,她就皱眉头,直嚷“头疼眼花”,不肯学。这两年智能手机广泛普及,给她买了一个,她嫌太复杂不肯用,一直用着功能简单的老人机。即使是老人机,她也不会收发短信,就连亲友们的联络方式,都得我和弟弟给她输进手机通讯录里。有一回,手机卡插歪了,电话死活打不进去,她不得不跑到手机营业厅,巴巴地求着导购帮忙打开后盖把卡装好。她也从不用自动取款机取钱,一是不会,二是觉得特别不保险,所以每次要用钱时,都要拿着存折到银行营业厅排长队。

像老妈这样患有“高科技恐惧症”的老年人并不少。他们不会用手机,不用银行自助服务,害怕把微波炉、热水器、智能电视机等电器“用坏了”,不懂用电脑处理文字、玩游戏、下载和播放歌曲、上网聊天、搜索、网购,看到“高科技”“电子产品”“IT技术”“互联网”“智能”这种字眼儿心里就发怵。

都说“科技改变生活”,然而,在技术进步突飞猛进,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高科技家电、数码产品逐渐成为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家庭成员”,它们在快速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弱的老年人带来了“科技恐惧症”。一项调查表明,中国约有一半的老年人不同程度地患有此症。被调查的3万多名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84%的人不会用手机收发短信,55%的人不会用电脑上网,72%的人不会用自动取款机提取小额钞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按照这一数据计算,有超过1亿的老年人患有“科技恐惧症”。这种心理疾病让老年人感受到了被时代遗弃的严重挫败感,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轻则使生活的乐趣、质量大大降低,重则会导致言语越来越迟钝,患上老年痴呆症等老年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什么原因造成了老年人的“科技恐惧症”?专家认为,既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高科技产品大多属于智能型,功能强大、操作复杂,不适合老年人使用。而且老年人的视力、听力、手脚灵活度、大脑反应速度等都在下降,思维已经形成定式,对于习惯、熟悉的东西会循环使用,新事物接受起来不仅速度慢,心理上也有明显的抵触情绪。

当我们在玩转高科技之路上狂奔时,却不曾注意到,父母被远远地落在了后面。很多时候,他们不是不想玩,而是被“未知的恐惧”抓住。比如老妈,她居然破天荒地跟我探讨“像一本书那么大,还能打电话”的手机,是因为她想用它来欣赏孙儿的照片。这也是现代科技带来的弊病——如今的照片都是数码格式,很少冲洗出来,不懂电脑的老人们没办法看到成品,边用指尖摩挲着照片边怀念美好瞬间的感觉只能停留在久远的记忆里了。

趁着老妈求知欲强烈,我翻出了那个压在箱底的大屏智能手机,开始教她用。她饶有兴趣地学着,嘴里念叨着要诀,自己试了好几遍下来,却不是忘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搞得我很头大。难怪有一位天涯网友发帖称:“教父母用电脑是个技术活,一万次忍住想要发飙的冲动!”但立马有网友回应道:“教孩子讲话是个体力活,一万次忍住发飙的冲动;教孩子吃饭是个体力活,一万次忍住发飙的冲动;教孩子走路是个体力活,一万次忍住发飙的冲动;教孩子认字是个体力活,一万次忍住发飙的冲动……”

由此,我想起那个发人深省的故事《23次相同的回答》——80岁的父亲问儿子,窗台上飞来的是什么鸟,5次下来儿子简直要被气疯了。而儿子小时候,曾连续23次问过父亲同样的问题,父亲却没有丝毫不耐烦。父母一生都在包容儿女,年迈的时候,我们该以更大的宽容来反哺他们。

孝道,不是一个空泛的词,常回家看看是孝,抽空教老人玩转科技也是一种孝。当然,我们期盼社区、老年大学以及全社会都来为他们“扫盲”,然而,最好的老师却是至亲的儿女。

我们不妨把电脑桌面的图标改成“看电影”“听歌”“这个千万不要动”“这个您用不上”等通俗易懂的名字;或者像重庆邮电大学动画专业毕业生张明那样,为父母手绘微信使用教程画本;还可以学“90后”姑娘王婧,画绘本教赴韩国旅游的父母用智能手机App、翻译软件和社交软件。

也许我们没有大神级的教课本事,那也没关系,爱是最好的技巧。当父母忘记步骤、忘记密码、转错账、着急忙慌地给我们打电话求助时,想一想小时候他们不厌其烦的呵护,就会多一点耐心和宽容;想一想曾经在我们眼中无所不能的他们,如今要低下头来向我们求教,就会多一分心酸和疼惜。

美国作者加尔文·渥星顿的《父亲的手》一文中,描述了一位双手“几乎能干一切活儿”的父亲,因为目不识丁,人生屡屡碰壁,最后心脏病发作却看不懂急救药瓶上的字,打不开瓶盖,只得抱憾离世。而今天,文盲有了新的定义——联合国将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和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定义为“功能型文盲”。你,忍心让自己的父母成为新的文盲吗?如果不能,就起而行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