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小米 文/摄
人与世界连接的方式很奇妙。看一本书、认识一个人、去一个新的地方,你的世界就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就会有新的故事发生。有时有意,有时无意。
这一次我们驱车100多公里,去探访最古老的绵延千年的夏布生产工艺。从重庆到荣昌县的盘龙乡,一路上风光无限。路边随风飘摇的野花,水塘里怡然自得的鸭子,成片的苗圃林被阳光照得青翠蓬勃,天空中铺满棉花云朵。
如果这个世界不存在那么多的诱惑,这样的村庄就是世外桃源吧。我期待着这一次的夏布之旅,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在去之前我做了如下功课。
夏布者何?
麻作为纺织原料,在我国古代分为大麻和苎麻,它们在我国有近6000年的栽种历史,而现在常见的亚麻是外来品,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大麻也可以织出很好的布,但是精细程度不如苎麻。《诗经·小雅》中还有专门记录麻料脱胶工序的:“东门之池,可以沤苎。”意思是把麻纤维放在清水池中,令其发酵,纤维中胶质(木质的东西)脱掉,以便纺织成纱。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纺织技术得到了提高,江西贵溪崖墓、长沙楚墓、福建崇安县架壑船棺出土的苎麻布已经达到今天苎麻细布的程度,称为“缌布”,在当时与丝绸同义。苎麻布的织造水平在西汉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精细程度与西汉马王堆出土的最著名的素纱蝉衣可以媲美。在宋代以前,人们穿着的布料主要是丝和麻,元代,随着蒙古人进入中国和东亚,麻料逐步被棉布所取代。麻料作为衣着的布料也从主流变成了小众。
与棉花相比,苎麻的纤维长度是棉花的6-10倍,拉力比棉花大6-7倍,在欧美各地,麻制品衣料是高档商品,在日本,麻纺织品比棉纺织品价格高好几倍。
与亚麻相比,苎麻纤维更长、更好,可以织造出特别精细的面料,苎麻是麻中具有典型透气特点的,用苎麻生产的麻布清汗离体、透气散热、天然抗菌,非常适合夏天穿着,夏布因此得名。全世界90%以上的苎麻都产自中国的山西、湖南、四川和重庆,所以苎麻也叫“中国草”。
而在重庆的荣昌县保留着中国最古老的夏布生产工艺。从打麻、挽麻团、挽麻芋子、牵线、穿扣、刷浆、织布、漂洗、整形,到最后的印染,是一个极其复杂、极其花时间的过程。湖南浏阳生产的夏布据说是夏布当中最好的,曾以织工精巧、质地特别细腻称雄于世。今天在山西,夏布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的生产。
寻找夏布
在机械化大生产覆盖全球的今天,在效率优先、崇尚快鱼吃慢鱼的今天,我们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来到这里呢?猎奇?或者只是为了拍照作为朋友圈炫耀赢得更多的点赞?我们在寻找夏布,到底是在寻找什么?
在我们走访了两家工厂之后,发现这里不欢迎猎奇式的参观,如果这扇窗户打开后,能够让寻访者更加敬物爱人,那这就会是一扇通往美的窗户。
如果说什么是有体温的商业,那么手工织造的夏布就是最有体温的商业了。让我们看看它复杂的工艺,每一个程序都需要双手辛勤的劳作。
苎麻适合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上生长,它既可以织造粗糙的土布,也可以生产出薄如蚕丝的柔软的高级面料,而在这个过程中,双手是夏布的核心。
苎麻在收割后要进行自然漂白,然后用手撕成一小片一小片放入清水盆中浸泡,浸泡后的苎麻细丝需要用双手捻接成小麻纱线,挽成麻线团,这样的麻线还不能直接上织布机,夏布的经线要经过刷浆的工艺,将一根一根的麻线拉长穿过经纱架,每一根麻线都要来回刷上天然糨糊,以抚平麻线的毛糙,刷好浆的麻线晾干之后作为织布的经线。织布采用最古老的织布机,经纬穿梭,一根一根地织成布匹。
一位大叔说他一天能够织上10多米,一位大爷告诉我,他一天只能织4到5米。而一位大姐很热情,她本来在吃饭,看我们来了,放下饭盒,说要织布给我们看。我问:“您穿夏布做的衣服吗?”大姐说,“我哪穿得起哟,一件衣服那得花我一个月的工资呢。”
苎麻的生长对气候有一定的要求,而夏布的织造对气温要求也很高,过冷过热都不行。手工织成的夏布每一根纱线都经过了人的双手,需要大自然与人类共同协作完成。
如今在日本的小千谷宿还保留着“雪晒”的独特工序,“利用雪在阳光照射下蒸发时产生的臭氧的漂白作用去除多余的染料,解开纠缠的线条,使织物变得蓬松。”
一位大哥告诉我,荣昌主要是生产夏布的土布,也就是坯布,以30元一米的价格出口日本韩国,日韩再经过软化加工印染,以100多元的价格出口。巨大的价格落差,也反映了我们在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及发展方面的差距。
从种麻到织成布匹,变成漂亮的面料,这当中凝聚了多少劳动与心血。每一块夏布,都值得被敬畏,都值得被好好地用。
夏布能“荣昌”吗
在去之前,我在朋友圈说要去荣昌寻找夏布,有朋友说她的妈妈以前也织夏布的,后来不织了;有女朋友说看到漂亮的面料一定帮她买一些。在我的想象中,夏布之乡应该随处可见布料店,漂亮的各色印染布料一卷一卷,一叠一叠,展示在古朴的小店铺里。街道干净,街边的小店铺都有夏布做成的暖帘静静的挂着。
但是当我们去盘龙乡时,发现它和中国大多数的乡镇一样,嘈杂喧闹,我们没有找到一家布料店。这里生产夏布,却鲜有人使用夏布。如果荣昌的夏布能够继续传承、发展,有更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参与,也许我梦想中的小镇终有一天会出现吧。
可惜如今,在荣昌盘龙乡的两个工厂里,只有大爷大妈大叔大婶还依然心如止水地作千年的传承,还会有年轻人愿意旷日持久的来坚持这一古老的技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