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记者 周俭
10月21日重阳节,位于甘肃东南部重重山峦之中的岷县梅川镇永星村格外热闹,山坡上大片的当归地旁站满了村民和外来客,“无限极道地药材种植基地”揭牌仪式在这里举行。基地由岷县县政府、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和当地一家中药材公司合作建立。
这是岷县众多中药材基地中的一个,近年来,依托传统的中药材种植优势,岷县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在继承传统种植技艺的基础上,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种植,使中医药产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富民强县的首位产业。
家家种植“岷归”,传承农业遗产
岷县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陇南山地的接壤区,境内海拔2000米以上,高寒阴湿,特殊的地理条件、气候资源和多样性的生态环境,为中药材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自古就有“千年药乡”的美誉,尤以当归种植历史最为悠久。
岷县药材协会会长景小勤向记者介绍,早在1700年前,岷县就有了种植当归的记载,世称“岷归”。
有着200多户人家、4000多亩土地的永星村家家种植当归、党参、黄芪等药材。和永星村一样,岷县的许多村庄都以种植药材为主,村民们更是从小就跟着父辈学习传统种植技艺。
在永星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48岁的药农张彦生向记者展示了当归的采挖过程,他说,自己七八岁就跟着父母学习怎么种当归,现在家里十几亩地种的都是当归。
年轻药农包普安则向记者详细讲述了当归从采籽、育苗到移栽、采挖的传统种植技术,以及晾晒、整形、扎把、熏制、修整等传统初加工工序。他说,现在,通过标准化的建设与管理,我们将代代相传的传统种植方式与现代化管理相结合,整个药材的种植生产更加科学、合理,给我们种出道地的优质药材提供了保证。
随后在岷县举行的有关道地药材的论坛上,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师黄海波说,药材是不是道地,取决于两个因素:地域性和疗效,特定的生态环境会胁迫药材生成某些有效成分,造就药材的道地性,岷县因土壤矿质元素含量较高,杂质少,熟化程度高,最适合道地当归的生长。同时,其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传统加工技术也对形成良好的药效起到了重要作用。
千百年来,“岷归”的种植技术被药农世代相传,成为我国传统农业文化的一部分。2014年,岷县当归种植系统被农业部列入“中国农业重要文化遗产”。
千年技艺,道地药材,岷县独特的中药材种植优势吸引了国内诸多药商和药企。“近些年,不少大的中药企业纷纷到我们县建立自己的药材种植基地。”岷县县委宣传部长史学华说。
此次在永星村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的无限极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这家总部设于广州、李锦记集团旗下的中草药保健产品生产企业,看重的就是“岷县的地理条件、土壤成分、气候、海拔与生态环境,当归的种质、种植及炮制加工传统技术的传承等”,“这些都是优质当归种植生产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选择岷县这一道地产区,来建立自己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无限极公司研发总监马忠华说。
发展传统产业,助农脱贫致富
传统的中药材种植优势,也为当地政府发展中医药产业打下了基础。据岷县药材协会会长景小勤介绍,上世纪80年代,岷县政府就把培育当归产业列入主要议事日程,作为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点产业来培育,研究出了当归麻口病防治、独苗栽培、地膜覆盖等一系列科学种植技术,使当归的质量、产量获得大幅提升。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岷县又开展了当归GAP基地产业化研究,当归生产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
景小勤说,近年来,围绕打造“中国药都”的战略目标,岷县致力于中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实施道地、绿色、有机三大品牌战略,构建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中医药深加工、中草药保健品生产三大产业基地,形成了集种子种苗、药材种植、加工和商贸物流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目前,岷县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其中当归种植16万亩,种植和销售规模都居全国之首。全县已建立中药材种植合作社200家,中医药加工企业296家,中药材的总产量达到9万多吨,总产值19.8亿元。此外,岷县还建立了两个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达15万吨,交易额36亿元。
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让岷县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永星村一位二十多岁的女村民告诉记者,家里15亩地,大部分都种了当归和党参,一亩地一年有一万多元的收入。据介绍,目前岷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350元,其中药材纯收入占41%。
传承千年技艺,种植道地药材,昔日“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岷县,正向着现代“药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