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记忆
当我坐在各国妇女中间共同翘首全球妇女峰会直播时,看到习近平主席坚定自信从容地走上主席台并发表讲话,而后80多位国家领导和元首相继发表讲话,表达了对性别平等的承诺,突然感到从北京到纽约,绝不仅仅是地理的横穿,更是历史的跨越,标志着全球性别平等事业的新纪元,更标志着中国在性别平等事业上从“东道国”到“引领国”质的飞跃。
■ 口述人: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 杜洁
■ 访谈、整理人:中国妇女报记者 刘霞
与北京世妇会结缘直接来自职业。我1989年研究生毕业后就到全国妇联工作,1993年开始参与了中国在筹备北京世妇会前后的工作,参加了在北京怀柔举办的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但切身感受到了国际妇女运动的热潮,更见证了中国是如何利用这个机会推动本国性别平等的发展的。
每当被问道:“你认为这20年中国性别平等是前进了还是倒退了?”我总是觉得难以给出简单的答案。那么,我们用什么来说明这20年的变化发展呢?近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讲话中这样说道:“北京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也为中国男女平等事业的进步提供了重要契机,推动中国妇女事业走上了‘快车道’”,我一下子感到“快车道”正是能切实和形象地表达这20年中国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以及我个人发展的最贴切的词!是啊,我们取得了许多成就;而恰恰在加速前进中又不断有新的挑战和问题要我们去面对。所以,很难用“进步”和“倒退”这样简单和二元对立的方法来回顾这20年。
感受四个“一”:见证男女平等加速纳入主流
这20年,我感受最深的是“四个一”,不夸张地说,它们是中国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事业进入“快车道”的引擎,大大加速了男女平等纳入国家发展和法律政策的主流。
一个“一”就是成立了国家推动性别平等的专门机构。在第三次世界妇女大会纲领性文件《到2000年提高妇女地位内罗毕前瞻性战略》里,就号召各国建立这样的机构。1990年我国成立了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1993年更名为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20多年来成员单位由最初的19个增至目前的35个,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国家机制不断健全,为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二个“一”是明确了一项国策。1995年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开幕式上,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正式提出实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使男女平等原则进入国家政策体系的最高层系,20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第三个“一”是发布了一个妇女发展专门纲要。1995年我国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开启了国家妇女发展专门纲要的先河。此后,国务院又相继颁布两个周期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到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分别制定本地区妇女发展纲要,形成了全国自上而下的促进妇女发展的规划体系!
还有一个“一”是发布了一本白皮书。1994年我国发布第一本中国妇女发展的白皮书,全面回顾中国妇女发展的历程,鲜明地提出中国的观点和主张,开启了我国通过白皮书向全世界展现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成就、讲好中国故事、宣明中国立场和观点的先河。之后,2005年和2015年我国又相继发表白皮书。这些为新时期中国性别平等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快车道”上的助推者:见证妇联和其他妇女组织的作为
我有幸作为妇女干部和研究者,参与了一些相关工作,感受和见证了妇联的独特作用。还记得世妇会期间,关于妇联的性质有很大的争论,焦点是妇联作为群团组织能否真正代表妇女利益。有一种观点认为,妇联由于与党和政府关系密切,不能充分代表妇女利益。我觉得这样过分强调独立性有失偏颇,因为是否采用独立或合作方式是由很多组织外部和内部因素决定的,是一种方式的选择,如果我们过多强调方式就容易忽视妇女组织促进性别平等的大目标。我同意很多的学者看法,认为看一个妇女组织是否能代表妇女利益,就要看它是否致力于将性别平等纳入主流,在法律政策制定时有没有代表妇女说话;在妇女需要帮助时有没有提供服务,在她们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没有站出来维护她们的权益。通过我的观察和研究,我感觉妇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女组织,它和党政部门有密切的合作,在推动性别平等中的独特作用是很多国家妇女运动中无法理解和想象的。
20年来,妇联大力推动反家庭暴力法(草案)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程序,推动参与各层级管理与决策的女性比例不断提高,推动12个省区市建立法律政策性别平等咨询评估机制,70多万个基层“妇女之家”发挥宣传教育、维权服务、帮扶救助等功能,500多万妇女通过小额贴息贷款实现创业就业,5000万农村妇女分别接受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在推动性别平等纳入决策主流,在为妇女提供各种服务,特别是在维护妇女权益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年我也参加了许多妇联之外的妇女组织的活动,见证了它们在提高公众的社会性别意识和为妇女提供服务方面所做的探索与创新。
继承、发展和创新:见证中国妇女理论和组织的发展
这20年来中国学者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对妇女理论不懈地探索和建构。仅从我所在的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来看,自1992年建立以来就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中国特色妇女运动历史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与实践》《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史》等重要著作出版,表明了妇女研究者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我们先后承担了国家统计局和全国妇联共同开展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三期调查,特别是最近一期社会地位调查出版的《新时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究(上下)》及一系列论文集,体现了对妇女社会地位和发展状况的把握更加全面系统。
这些年来,我们积极捕捉妇女发展的热点难点,如妇女参政、就业、生殖健康、家庭暴力、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留守妇女、女童等议题开展研究,努力把握新形势下男女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新特点新需求,积极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努力发挥好智库作用,为党和国家及妇联工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面向社会各界的宣传倡导提供支持。特别是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研究有突破性的进展,为制定促进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的支持性政策奠定了基础。目前,我们正抓住北京世妇会召开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正式提出20周年的有利时机,抓紧编写《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与落实读本》。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1992年在全国妇联的推动下中国妇女研究会成立,20年来不断发展壮大,已初步形成妇联组织、高校、社科机构和党校系统联合的“四位一体”的研究网络,为妇女研究发展提供了组织基础。它在促进妇女/性别议题纳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主流、妇女研究学科建设和学术刊物发展,加强学者交流、激励妇女研究多出优质成果、培养年轻学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感触历史跨越:期盼打造加速的“快车道”
我个人由于步入了“快车道”,这20年的人生充满激情,异彩纷呈,特别是今年10月在全球妇女峰会期间参加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在纽约同来自世界各国的妇女共同聆听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全球妇女峰会上的发言,并研讨如何落实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议程,我十分激动,更倍加感慨:20年前在北京召开了举世瞩目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大会的成果文件——北京《行动纲领》20年来一直引领全球妇女发展,难以超越,“北京”也成为谈论妇女发展的代名词。现在,中国和联合国妇女署共同举办全球妇女峰会,在全球见证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时重申男女平等并作出承诺,“纽约”见证着北京引领全球性别平等。
从“北京”到“纽约”,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我坐在各国妇女中间共同翘首全球妇女峰会直播时,看到习近平主席坚定自信从容地走上主席台并发表讲话,而后80多位国家领导和元首相继发表讲话,表达了对性别平等的承诺,突然感到从北京到纽约,绝不仅仅是地理的横穿,更是历史的跨越,标志着全球性别平等事业的新纪元,更标志着中国在性别平等事业上从“东道国”到“引领国”质的飞跃。当然,这对我们国家性别平等事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最近发布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白皮书所说的,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共同打造更宽阔、更加速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