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卫江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观伦敦全英孔子学院时,提及BBC拍摄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吗?》时说,英国民众借此认识到了严师出高徒的积极效果,中国民众认识到张弛有度在子女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孩子玩的太少了,要让他们多玩一玩。
在我国,许多家长往往会把孩子对玩的兴趣看成是种“错误”的选择。下班回家看到刚刚玩了一小会儿的孩子,就会说,赶紧做功课去。显然,不少家长把玩当成了孩子的大敌。
仔细观察一下不难发现,许多孩子其实是不会玩的。究其原因,其中固然有独生子女缺少玩伴的缘故,更多的还在于被父母包办过多所致。孩子很少有尝试乃至试错的机会,更缺少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玩耍、游戏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在玩耍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和个性能够得到更快地发展。通过玩耍还可以让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做事的主动性得到培养与提升;尤其是在玩耍中,孩子可以学会如何处理与同伴的关系,这一点对于目前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尤为重要。
正如一些专家所解析的那样,未来社会非常需要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但人的创造能力常常会受到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胆怯、倦怠、自卑、消极的性格、兴趣的狭隘等都是妨碍创造力得以发展的因素。由此可见,从小对孩子进行良好的个性培养是极其重要的,而玩耍正好是培养孩子个性的绝好途径。
玩耍除了可以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还是孩子表达自己情感和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曾撰文说,在家里,父亲的言行举止对自己影响非常大。“他很幽默,在家里常常给我们讲讲笑话、开开玩笑;很豪爽,待人宽厚,做事情很大气,从不斤斤计较;很开朗”。施一公说父亲是自己最崇拜的人。看来,孩子是否有出息能否成才,与家庭教育的氛围高度相关。一个充满快乐的家庭,孩子容易少有心理负担,少有各种禁忌,就会发展的越好。
因此说,父母不仅自己要转变对玩的偏见,还要与子女一起学会玩,更好地玩。在家长的陪伴下,孩子更容易在玩耍中获得积极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可以把他们再次带入对自己喜欢事物的探究,并通过亲身体验达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他们还可以在游戏中增长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这方面的例证也比比皆是。
一句话,为了孩子能够更好地成长,每天让他(她)多玩一会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