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5年10月18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周末午茶 人生品悟 有幸人生学点手艺 报纸的流年 有一种坚强叫“遇上了” 司机李师傅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幸人生学点手艺

□ 简云

前些天看央视纪录频道,一部名为《手艺》的系列片吸引了我。那一集讲的是一位徽雕传承人的故事。这位现已成名的木雕大师生长在乡村, 16岁跟着村里的师傅学木雕。本来他或许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匠人,但偶然间他在一本画册上看到的一张图片改变了他的命运。图片上是一件明代徽雕大师的作品,他被那种繁复又精细的美迷住了,然后开始对着图片临摹。几年过去,他成功了,上世纪90年代他的第一件木雕作品卖了1500元,现在他的作品被收藏家争相收购,卖价惊人。

让人感慨的是,这位徽雕传承人没有学过一天美术,除了从师傅那里学来的木雕基本功,剩下的就是勤学苦练,但在我看来,这远不足以解释他的成就,他和木雕似乎有一种缘分天成的感觉。他深藏的天分,在遇到那件明代徽雕大师作品的那一刻,被意外地激发,机缘降临,他的人生从此得以顺着天分的指引,不断圆满。

但很多人并没有这样的机缘或者说幸运去发现自己的天分,只好阴差阳错做了一辈子不喜欢的事。我上大学时,同宿舍的一位同学有着与众不同的动手能力。印象最深的是,她曾经用铁丝弯弯曲曲地做了一个晾衣架挂在窗外,让一宿舍的人可以从容地把衣服晒出去。她还可以随意地用几片破塑料布,加几个曲别针,就做成一个洗衣机套。谁的拉链开了,雨伞坏了,她绝对是个免费的修理工。她常常说,她上辈子一定是个手艺人,做点手工,让她很有成就感。她性格内向,讨厌与陌生人打交道,却学了新闻,毕业后她放弃了自己的专业,选择做一名校对聊度人生。

我的这位同学一直在后悔,如果她不上大学,不学新闻,即使去做一个钳工、木工,生活也比天天读字有意思。我们相聚时,常常为她假设,如果当初她去学工程,或者,没有考上大学,到木器厂当了学徒,或者到钟表厂学修钟表,到工艺品厂学雕刻之类,也许,她现在是个大师级人物呢。只是人生不能假设,尤其在上世纪少有选择的年代,错过了一个十字路口,就难以回头;踏错了某块跳板,就只能眼睁睁落入水中。

如今时代不一样了,人生的选择几乎已经最大化,对大多数人来说,想干什么就可以去干什么,父母们最投入的一件事,也是挖掘孩子的天分,培养孩子的特长。但奇怪的是,这样的挖掘与培养却被压缩到了一个极小的领域,只有画画、弹琴、唱歌跳舞加表演,才是家长们最热衷挖掘的天分,至于手工,则被当作土里土气、摆不上台面的过时玩意儿,遭到无情地冷落与抛弃。

中国曾有古语,家有良田万顷,不如一技傍身,在工业未曾发达的时候,让孩子学点手艺,那是谋生的本领,穷人能有碗饭吃,富人一旦家产散尽,也不至于落魄到无以为生,所以那时的孩子们从小多多少少要学着用自己的双手做点什么。像我这样的“60后”,小时候也跟母亲学过绣花,跟父亲学过裁衣,女孩们至少也会学着织件毛衣,男孩子则大多跟着父辈学习家传手艺,诸如木工活儿、铁匠活儿,编个竹篮、箍个木盆之类,最次也会自己弯个铁环、糊个风筝当玩具。这些小小的手艺,在那个年代虽然成不了大事,但至少培养了动手能力,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琐事,日后选职业,也多一种技能基础。

时代发展到今天,孩子们已经无需用这样的手艺来为自己的未来打基础,何况学手艺是件苦差事,做个手艺人,也不是高大上的职业,所以家长们将挖掘孩子的手工天分从培养目标里删除也情有可原,只是,这样的删除是否过于粗暴?过于狭隘?

工业化与信息化发达的今天,手工业式微,许多手工艺甚至濒临失传,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已经全无价值,在世俗的尘埃中,它们仍然散发着令人心动的魅力,那些熠熠生辉的手工艺品,比如那位徽雕大师的作品,甚至会让人不由自主地生出景仰之情,手艺不再是必需,却仍然可以创造非凡的价值。

如果孩子们在被送去学画画、学弹琴的同时,也被送去学点手工艺,那么,他们中的某些人,也可能像那位徽雕大师那样,遭遇天分被激发的机缘,日后成为某个手工艺大师,或者非遗传承人。如此,于己有幸,于国有利。

当然,成为大师级人物的终是少数,但即便成不了大师,有手艺傍身,也总是好事,落魄时能有碗饭吃,富贵时可以消闲修心,若日子庸常,也能用来点缀生活,让人生多一份情致,多一重慰藉。

写到这儿,我已然后悔,当初,怎么没让我的儿子也学点手艺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