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杨
记得有一次回家探亲,我去小学接外甥女雯雯,刚好她的爷爷也去接她了。雯雯一出校门,拍着那个矮胖、笑眯眯的爷爷的秃顶,给我介绍道:“这是我爷爷,我的好哥们!”
我很欣赏她的这个举动,并没有觉得她没大没小,反而为她有这样的长辈而高兴,甚至羡慕她。
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有不信。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第17章》,意思是说,最好的统治者,百姓不知道有他的存在;其次一等,百姓亲近并赞美他;再次一等,百姓害怕他;最次一等,百姓轻侮他。统治者如果诚信不足,那百姓就不会信任他。统治者应该悠闲自如,不要随意发号施令。这样才能成就功业、事情顺遂,百姓们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啊。”
这里的“统治者”完全可以理解为“教育者”或者“家长”。也可以说,老子把家长分成了四个等级。
第一等家长是最高境界,“不知有之”,即不知道有你这个家长存在,那才是最高明的家长。
现在很多人谈教育色变,养育孩子成了他们人生中“不能承受之重”。其实凡是这样的父母,大多是太把自己当家长了,在教育上太想“有为”了。他们以为那责任是出于爱,其实是在满足他们自我的需要,是在囚禁孩子的潜力。
做父母的最高境界是,你在管理孩子,你只是展示你的世界观、人生观,这样教育就成为孩子内在的过程,而非外力的干预。所以说,不把自己当家长,反而是最好的家长。太把自己当家长了,反而可能成为可怜虫。
第二等家长,“亲而誉之”,即孩子亲近你,并且赞美你。
在我们平常看来这应该是第一等啊,孩子亲近你、赞美你,那还不是第一等吗?很多家庭是“统一战线”,家长是统帅,孩子是士卒,孩子只有恭维、听从、服从的份儿。
按老子的说法,这样的家长应该是二等。因为如果孩子一味地听从你、赞美你,那么他就是在拷贝你的人生,成为一个“二手”的你,这样也就错失了他们独一无二的人生。
第三等家长,“畏之”,就是说孩子怕你。
关于这一点我想说说自己的体验。我生长在一个慈母严父的家庭,从小我们就不被允许跟父母顶嘴。回想我小时候的经历,跟父亲说话都紧张无比。
所以,我的教育方式与我父母的就完全不同。在对待孩子上,我要把自己小时候没有得到的,给予孩子。这就致使我的儿子在家里可以直呼我跟他爸爸的名字,还给我们起外号。而我的妹妹,也给了她女儿同样的权利。
当然我不是说,孩子可以无法无天,而是要把他们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有人说:“在教育中,消弭家长与孩子、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差别就是觉悟。”对此我举手赞同。
最后是第四等家长,“侮之”,即孩子侮辱你,骂你。
豆瓣网上有个热门小组“父母皆祸害”,据说小组成员绝大多数是“80后”,他们多在讨论父母对自己的伤害,称父母之爱为“父(母)爱恐怕主义”。
想想看,含辛茹苦地养育孩子,到头来被孩子称为 “祸害”,这真的是最失败的家长。教育之所以会失败,不是动机不好,而是方法错误。
仔细观察,第四等家长在我们身边并非少数,尤其是如今的独生子女,当他们长大以后,可以完全鄙视生养他们的父母,不屑于与他们沟通,更遑论孝顺了。
尊重与孝顺从来都不是被教导出来的,而是一种言传身教。可惜我们做家长的,习惯扮演高高在上、无所不知的角色,对孩子进行“感情敲诈”,即为了维护自己的家长角色而制造孩子对自己的需要、依赖。这样家长尽管很卖力,且全心全意,但是由于爱的方式方法不当,结果是让被爱者背负莫大的情感压力。物极必反,孩子往往不买账,甚至到后来看不起他们、责骂他们。所以如果孩子对父母缺乏尊重或者是不孝,先别指责、谩骂,而是在自己身上找问题的症结吧。那往往是“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在作祟。
四等家长,你属于哪一种呢?请对号入座。
家应该是孩子成长的园地,是他们人生的加油站,做父母的只是浇水施肥、在孩子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充分的支持,仅此而已。(漫画/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