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江平
“她们跨越民族的情谊故事真要好好写写。”9月14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13团,记者向连队的居民了解“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个人”尤良英和她的维吾尔族兄弟麦麦提·吐鲁普的故事时,连队居民纷纷向记者点赞推荐。
尤良英,今年45岁,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13团11连的一名普通职工,20多年前她来到新疆扎根兵团,10多年来她无私地帮助了很多人,其中尤为称道的是她先后借款20多万元帮助新疆皮山县木奎拉乡的维吾尔族兄弟麦麦提·吐鲁普一家脱贫致富,并带动整个乡改变观念致富的故事。9月,因为事迹感人,她刚刚被授予“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交一个真心的维吾尔族朋友”
一个是泼辣干练、家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13团11连的重庆渝妹子,一个是家在和田地区皮山县木奎拉乡八大队一小队的维吾尔族农民。两地相隔千里,却情谊连线10年。原来,2005年8月的一天,家庭贫困的皮山县维吾尔族农民麦麦提·吐鲁普出来找活干,恰巧碰到了为拾棉缺人手发愁的尤良英,两人都因为在寻求改变中相识,就这样麦麦提的老婆贝丽古孜等24名维吾尔族拾花工来到尤良英家,开始拾花挣钱。
在棉花地,尤良英发现麦麦提只会用一只手摘棉花,干一会儿就坐下来休息,这样工效较低。尤良英每天手把手教麦麦提怎么一次摘下一朵棉花、怎么用两只手摘棉花,还把自己拾的棉花放在麦麦提的袋子里。尤良英还决定一个人一天拾花超过50公斤,当天奖励10元钱,大伙儿的积极性给调动起来。即使发现有两人把棉花合在一起赚奖金,尤良英也照样兑现奖金。很快,这些维吾尔族雇工的拾花量从原先每天三四百公斤涨到了七八百公斤,后来超过了1000公斤。
尤良英发现麦麦提很有头脑,说话大家也听,就教他过秤,每天除50元工钱外还给他记50公斤摘棉账。
拾花结束后,麦麦提一家带着几千元拾花费回到皮山老家。2006年1月,尤良英接到了他的求助电话:“老板,帮帮我,贝丽古孜生病做手术,急需1万元钱,能借的地方都借了,做不了手术她就没命了!以后有钱了我一定还你……”
借还是不借?尤良英心里犯怵、犹豫不决:自己一家种200多亩地,辛辛苦苦干一年也只挣3万来块钱,万一收不回来打了水漂怎么办?“少一万块穷不了自己,但却可以帮助一个困难的家庭,挽救一条宝贵的生命,也许还可以交一个真心的维吾尔族朋友。”就这样,她不顾家人的反对,亲自为麦麦提汇去了1万元钱。
两个多月后,麦麦提再次打来电话,邀请尤良英去他家做客。抱着收回1万元借款的心态,她独自一人来到了皮山县木奎拉乡八大队一小队麦麦提的家,眼前的一切让她惊呆了:那里一片荒凉,房子是泥土糊的土墙、杨树枝盖的顶棚、低矮破烂,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具,一个土炕上摆放了几床被子。
“这辈子我从没见过那么破烂的房子,没见过那么穷的家……”尤良英说。
热情的麦麦提一家准备了丰盛的烤肉、馕饼等民族特色小吃,迎接远道而来的她;一群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姑娘、小伙跳起了欢快的麦西来甫,并邀请她一起参加。尽管环境如此简陋,还是让她感觉非常开心。
突然,尤良英听见了孩子的哭声,走去一看,只见麦麦提三岁的小女儿阿孜古丽手里拿着一块光光的羊骨头,吵闹着向妈妈要肉吃;另两个孩子吃着土豆,喝着白开水。贝丽古孜一脸的焦虑与无奈,流着泪哄着孩子们。她赶紧跑去把桌上的烤肉端了过去,看孩子们狼吞虎咽吃着,她的心像针扎一样疼。
晚上人群散去,尤良英连说带比画慢慢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麦麦提含着泪比画着说,媳妇治疗卵巢囊肿、阑尾炎欠下了两万多元的债,一家人靠天吃饭,只能靠微薄的低保金度日,加上养育三个小孩,还有年过八旬的母亲,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过得非常清苦。“老板,对不起,你的钱我们暂时还不了。要不今年我还去给你捡棉花……”麦麦提说。
看着眼前的场景,尤良英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小时候在老家农村吃不饱、穿不暖的画面一一浮现在眼前。她暗自立下了一个心愿:一定要帮帮这个兄弟,帮他家脱贫致富、过上和兵团职工一样好的日子。正是这个朴素的心愿,把尤良英和麦麦提两家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除了勤劳还要改变思想”
要想富、学技术,更重要的是思想转变,帮助他们转变固有观念,树立对生活的信心,这是尤良英想到帮助麦麦提最直接的办法。
“麦麦提,我年龄比你大,我把你当自己的亲兄弟。到兵团来吧,大姐的地管理需要劳力,可以为你们提供一份工资收入;你们也可以给其他人打工,学习兵团先进的种植技术。”尤良英与麦麦提商量。
“大姐,我听你的!”从这一刻起,麦麦提就把尤良英当成了自己的亲姐姐。
2006年4月初,麦麦提一家来到了尤良英所在一师13团11连,开始了与兵团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
麦麦提要在尤良英这里打工,首先要学语言。尤良英在连队干部的帮助下找来光碟、手掌书,从指着红枣,你教我“红枣”,我教你“其郎”开始学起语言。“1到100的数字,我一天一夜就学会了。”尤良英说,麦麦提也学得很快。因为口音问题,尤良英发音不准,总把姐姐“阿洽”读错,麦麦提就说“不对,不对”,尤良英说:“再耐心点,再给一分钟我就学会了!”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围坐着话家常,4月播种、5月定苗,几个月的时间,棉花苗长高了,两人的语言也基本能沟通了。
可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原来靠国家低保金度日,现在要靠劳动养活自己,麦麦提等人一开始承受不了一天八小时的辛苦工作,干上三天就想休息两天;挣点钱就花光光,根本不考虑如何存钱致富过日子;遇到巴扎天,地里活再忙、哪怕什么也不买、就去啃个馕、吃碗凉皮子也要去逛一圈。
“这样干活苦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出头啊?家里欠那么多账什么时候能还清啊?转变他们的思想怎么就这么难呢?”这让一向干事风风火火的尤良英心里总窝着一团火,双方闹了不少矛盾。
发现问题的连队领导对尤良英说:“你既然管他叫兄弟,就得像对待亲人一样有耐心;工作生活中的一些矛盾,生上两天气就过了,谁会和自己的亲人较真儿呢?想想当初你们刚进疆老军垦们是怎么对待你们的,你试试看管不管用?”从此,尤良英也学着像当年老军垦教她一样,耐心地陪他们一起干,手把手教他们种植技能,并在生活上、经济上给予他们帮助。
“大姐不仅带我们劳动,还带我们到有钱的职工家里参观说,你看他们房子好、条件好、有的汽车也有了,‘普鲁’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辛辛苦苦干出来的。”麦麦提说,“这让我们很惭愧,劳动也慢慢地认真了,也不再怕苦怕累偷懒了。”
这一年,麦麦提一家通过管地、拾花、打零工,年收入2.8万元,基本还清了所欠的债务。尝到了劳动带来的甜头,麦麦提的干劲更足了,从思想上认识到,只有通过勤劳的双手还不够,还要有思想上的真正改变才能真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