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送大学新生报到,有人解读为家长难放手。其实独生子女家庭里孩子的每次人生转折,对父母而言都是一道需要跨越的心理门槛儿,同样需要人文关怀。
■ 王雨濛
9月,大学新生们开始了崭新的生活。不过,来校园报到的不全是新生,还有新生家长。大包小包、全家出动送孩子进校园。
大一新生小李说,身边很多同学对家长跟着自己来学校报到有反感情绪。“现在网购这么发达,什么东西都不用带,父母跟着倒是添乱了。况且还会让人说自己长不大,挺丢面子的。”
然而,家长也有自己的苦衷。小李的母亲说:“孩子以前一直是我们把着,突然要开始独立生活,真的放心不下。还有一个原因是,孩子上大学,意味着长大了,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和孩子走进大学校园,和孩子一起看看校园风景,对我们家的家庭教育来说是一种见证,是一张成绩单。”
分离焦虑来袭 父母要过坎儿
最近,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发给新生一封信,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很多年轻人看了后也表示非常感动。信中这样写道:“请明天来报到的新生注意一下……当你的母亲想挂好你带来的所有衣服并帮你铺床时,由着她吧;当你的父亲想向你身边的所有人介绍他自己时,由着他吧;当这个周末你父母想跟你到处逛逛并拍照时,由着他们吧;如果他们使你感到尴尬或表现得很疯狂,也由他们去吧。因为在你开启人生的新篇章时,他们同样也在开启着他们的新篇章。无论你信或不信,这对他们来说可能比你更艰难。所以让他们再最后一次把你当个小宝宝吧。”
正如这封信中所写,父母在此时和孩子同样经历着一种变化,中国父母可能更甚。在大学以前,孩子完全依附于父母生活,离不开父母的照料。而现在,他们可以独立,也应该独立了。在外地上学的孩子更是要和父母“两地分居”。对孩子来说,这是新鲜的,是他们盼望已久的自由生活,可对父母而言却带来了分离焦虑的痛苦。父母不适应孩子不在身边的生活,不适应自己无须替孩子“搞定一切”,这是一道很难迈过的心理“坎儿”。送孩子上大学,是父母最后一次“抓住”孩子的机会。
目前,国内也有很多高校借鉴西方大学的管理经验,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工作中来,提供给家长参与孩子成长、共同感受快乐和荣誉的机会。比如,邀请学生家长参加毕业典礼;请品学兼优学生的家长交流教子经验;社团活动、比赛请相关“业内”家长参加指导等等。这都有利于缓解父母的分离焦虑、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发展。当然,让大学生们学会接纳更为重要。
仪式感很有必要
孩子要独立、家长要过坎儿,家长到底该不该送孩子上大学?西方高校的教育理念,拿到国内行得通吗?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美国学校鼓励家长送孩子上学,是希望家长看看校园环境,方便学校和家长交流。学校邀请家长参加活动,家长也非常重视,甚至当成一种荣誉。这不仅加强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好处。”
张宝义说:“中国孩子独立晚,家长大包大揽的情况普遍。很多家长送孩子上学,就是出于对孩子安全、生活的担忧。家长有一种惯性思维,上大学以前自己照顾孩子,现在也该照顾。有些家长到学校来,就连食堂在什么地方、衣服怎么穿怎么洗这类小事都要一一嘱咐,这就是过度关怀的现象,和西方国家的情况形成了反差。”
中西方学生的想法也有差异。张宝义说:“中国孩子想得比较多,一是觉得家长在身边显得自己能力差,影响自尊;二是根据家长身份的不同,孩子可能产生自卑或优越感等情绪。”
专家说,孩子应理解父母。父母送孩子到大学报到亲眼看看学校的环境,也是增进亲子关系的一种方式。其实,孩子成功考上大学,开始全新的人生,对父母而言也是一种成长。父母从心理上是需要一种仪式感,而这种形式就显得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