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5年9月17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家教周刊 综合 家庭教育 让人生更精彩 初中生可以跨校选课 政府给力  确保留守儿童不再缺失亲情 “老师送给我们的礼物”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政府给力 确保留守儿童不再缺失亲情

政府在政策上支持留守儿童的父母返乡就业、创业,让人们看到了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亲情缺失问题的希望,是无数留守儿童的福音。

■ 关颖

近日,看到贵州省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消息。该意见强调家庭应承担起留守儿童监护主体责任,其中提出引导外出务工父母应增加回家次数、平时每周至少一次电话或视频、劝导外出务工夫妇至少一方留家看护子女或双方携子女一起外出务工、重点扶持留守儿童家长返乡创业就业等等。尽管这些并非创举,但意见中提出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劝导”、“到2017年力争引导20万名留守儿童家庭劳动力创业就业”的做法和具体目标任务的确定,是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举措,尤其值得点赞。

我始终认为,弥补亲情缺失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所在。来自学校、社会的外部支持,可以满足留守儿童的物质需要,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但却代替不了父母亲情,弥补不了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期由于亲情缺失带给他们的心灵伤害。从根本上说,起不到家庭这一儿童社会化第一场所的重要作用。

从家庭的特点来看,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初级群体,在未成年的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同于学校、社区等其他群体的特殊价值和作用。由亲情缺失带来的留守儿童的一系列缺失,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无可挽回的影响。

缺少安全感,易留下心理问题的隐患

儿童对父母的依恋是亲子关系的特点所决定的,孩子从父母那里可以获得安全感,这是保持健康心理的基本条件。有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与母亲之间建立一种温暖、亲密、稳定的关系,孩子既获得了满足也会感到愉悦。如果母亲离开,孩子会产生分离焦虑,导致情感危机,并将在其后的生活中以骤然的抑郁或焦虑形式表现出来。诸多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显示,他们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与他们因其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缺少安全感不无关系。

缺少模仿对象,影响正确的社会认知。儿童在掌握语言、动作技能的初级阶段,主要借助对家庭中成年人的模仿。他们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了解怎样生活、如何与他人交往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然后逐渐认识这种行为的原因、意义和价值,这是人类学习的重要途径。而长期与父母分离的儿童尽管可以利用电话、视屏等现代通讯手段与父母交流,尽管有祖辈或其他亲属一起生活,但是没有同父母在家庭中的长期相处,对亲子交往的感受往往是残缺的,影响正确的社会认知。

缺少积极的情感互动,易导致人格异化

家庭有着社会上所没有的爱情和亲情,能够营造一种亲切、温馨、和谐、舒畅的心理气氛,使人对家庭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尤其是小时候与父母间积极的情感互动,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留守儿童与父母割断了直接联系纽带,没有亲子共同营造的亲密的家庭环境,孩子很容易孤独、自卑、冷漠,甚至自暴自弃,对父母由依恋到思念,由抱怨到怨恨,久而久之其人格发展就会扭曲,个人生命的健康和幸福将会受到严重的损害。

缺少心理支持和道德规范,易产生越轨行为

家庭中亲子之间亲密情感营造的家庭温馨气氛,是家庭教育的最好条件,往往可以使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求成为孩子行为的动力。但留守儿童的父母难以直接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对孩子的喜怒哀乐没有即时观察,无法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对孩子的品行问题也难予以矫正。正是父母给予孩子的心理支持和道德规范欠缺,成为孩子产生越轨行为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呈明显上升趋势就是有力证明。

政府在政策上支持留守儿童的父母返乡就业、创业,让人们看到了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亲情缺失问题的希望,是无数留守儿童的福音。有政府给力,还需要相关部门把工作做细、做实,更需要外出务工的父母们把眼光放得远一点,少计较一时的得失,认真权衡利弊,做出有利于家庭、有利于孩子长远发展的明智选择。

(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