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福建省妇联共同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司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会长陈秀榕出席论坛并致辞。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赵东花出席了论坛。论坛邀请了来自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福建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和台湾地区的家庭教育专家,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家庭教育的主题,分别就两岸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的现状、当前家长关注的家庭教育热点、家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和探讨。
陈秀榕在致辞中指出,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家庭教育的有力措施,家庭教育指导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已成为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目标任务。中国家庭教育学会是由热心于家庭教育事业的专家学者和从事家庭教育工作的团体及个人自愿组成的国家级学术性社会组织。学会长期致力于传播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通过持之以恒地开展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宣传倡导、指导服务、调查研究,努力推动家长素质和全社会家庭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她强调指出,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家庭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是历史的责任,是时代的要求,是学会应有的担当。当今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几千年中国家庭教育思想文化发展历史的智慧和结晶。只有认真研究中国家庭教育思想文化发展史,才能更好地解释当今家庭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现象与问题,才能准确地把握中国家庭教育发展的特殊规律,才能清晰地预测中国未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才能有选择地借鉴国外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有益经验。
家风,儿童成长的背景,社会文明的基础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士桢在论坛的发言中谈到,家庭主要会影响孩子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和心理素质,所以对孩子的一生有决定性作用。就教育方法来说,家庭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照料里,具有随意性、零散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家庭教育不仅包括家长要有意识地对子女施加的影响,也包括家庭生活气氛、家庭环境、家长素质等潜在因素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在家庭生活中,家风既是父母教养和家庭环境的直接表达形式,更是家庭影响孩子的基本元素。事实上,每个家庭必有“风”和“规”,“风”体现着价值,“规”制约着行为,一个人的道德观念、人格形成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陆士桢表示,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并以此影响生活于其中的孩子是家庭教育基础性的任务。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精神环境,精神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不仅是潜移默化的,而且是持久的,家风就是家庭的精神环境的主体。
消除影响家庭教育的不利因素
来自台湾南台科技大学的博士、学务长王扬智在论坛上介绍了目前台湾家庭教育发展现况。在谈到如何对子女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时,他认为首先要消除影响家庭教育的不利因素,例如:父母视孩子为其附属品,不容许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及意见;父母很少提供孩子独自处理事情的机会,也不愿让孩子动脑去想,动手去做;父母不重视孩子的特殊性,而是套用所谓的成功模式来塑造孩子;父母一味以成人的观点来衡量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并要求孩子达成其所设定的期望,而给孩子太多限制及压力;父母不易包容孩子在尝试参与各种事物中犯错,惩罚严苛;父母忽略孩子内心真正的感受,不重视孩子的情绪反应。
王扬智说:“有怎样的父母就有怎样的子女”这句话点出了父母角色的重要性,要培育优秀的孩子,需要建立温馨幸福的家庭,父母应能接纳和欣赏孩子的独特性;要协助孩子与家庭建立良好关系让他们有归属感;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要教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要了解与尊重孩子是独立个体。
家庭文化是家庭教育的土壤
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学前教育工作者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董历认为,当前,在家庭教育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今天中国式的教育正越来越多地培养有知识而无文化的人,此话有些偏颇,但却折射出现代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困境,即在教育的过程中缺少给予孩子相应的文化影响。中国有着丰富传统家庭文化,在教育孩子诚信方面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在教育孩子好学方面有“励志勉学”“诗礼传家”“识书知礼”“志存高远”,也有具备批判思想的“玩物丧志”;在物质追求上有“成由勤俭败由奢”;在教育孩子对待父母的问题上有“善事双亲”“敬养父母”;在教育孩子学会爱人方面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助天下人爱其所爱”;在教育方法上有“慈母败子”等。在教育理念上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这些优秀的家庭文化,既造就了“耕读传家”的世家、也造就了“富而好礼”的名门。
董历谈到,现在的家庭教育重智力、轻德育,溺爱、包办、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风气较重,原因在于没有理解和汲取中华传统家庭文化的营养。家庭文化缺失下的家庭教育是无本之木,教育出现问题则不足为奇。
虎妈教育是个案,不具有普遍性
福建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福州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会长、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陈伙平就虎妈教育引发的家庭教育讨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他认为,虎妈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我们应该基于家庭教育学的视角进行深入的思考。家庭教育应该以宽容为主,以赏识为主,以激励为主,这是现代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与要求。实践证明,赏识教育是对孩子品质、能力的一种肯定,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的发展潜能。
陈伙平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提出严格的要求,当孩子犯错,产生过失行为时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是,严格要求不等于限制,惩罚不等于体罚。虎妈是家庭教育中的个例,不具有普遍性。虎妈的教育有着明显的不足与硬伤,虎妈在“十不准”的家规中,要求孩子“不准任何一门功课学习成绩低于A”,是期望过高;“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是替孩子作选择,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特点和发展倾向性。虎妈要求孩子即便是生病或过生日也必须坚持每天练琴,是不近常理;辱骂孩子是“垃圾”,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与虎妈有着相同家庭教育理念的父母还没有意识到,家长只能陪伴孩子成长,不能强迫和代替孩子成长。
陈伙平表示,虽然虎妈教育的理念有失偏颇,教育的方式方法值得商榷,但在一些具体的做法上,如,虎妈从不当着他人的面批评孩子,指责孩子,不人前教子;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自己首先要做到,强调了家长的榜样引领;强调了父母教育的一致性,从不当着孩子的面暴露父母教育的分歧;注重了对孩子进行勤奋、努力、坚持、自律等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培养等,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秘书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