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依次为陈姣姣、姚湛、宋琳琳
□ 本报记者 姚改改 □ 王仕昌
她们原本是杭州边防检查站里普普通通的女干部,面对祖国的召唤,她们毅然舍下年幼的孩子,暂别新婚的丈夫,投身维和集训,从此,她们有了一个共同的新称呼——维和警察防暴队英语集训队队员!
今年4月中旬,公安部命令,由浙江边防总队独立组建第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经过层层选拔,6月26日,维和警察防暴队英语集训队在浙江边防总队训练基地开训,为期4个月。
基础体能、口语水平、维和常识、反恐技能,集训队的课程满满当当。在几乎清一色的男人方阵中,活跃着六名女兵的靓丽倩影,其中三名就来自杭州边防检查站。
宋琳琳:离开孩子只为使命召唤
1981年出生的宋琳琳,梳着马尾辫,身材娇小,自2004年入警来到杭州边防检查站,已走过11个春秋,她也从一名一线检查员成长为执勤科教导员。
业务能力突出、工作经验丰富、拥有专业英语八级证书,这些优秀条件让宋琳琳成为维和队员的不二人选。然而,丈夫也在部队工作,维和工作要一年多,家里8岁的女儿怎么办?宋琳琳有千万个不放心。
在“一切行动听指挥”的责任感和不甘人后的使命感的召唤下,宋琳琳还是毅然报名参加执勤官岗位的选拔,因为“能够参加维和防暴队,对于军人而言,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情。”
同为军人出身的丈夫也十分支持她的选择,而女儿却投了反对票。
讲道理、送礼物、说好话、作保证,使出浑身解数,宋琳琳还是没能得到女儿的“首肯”。这该如何是好?宋琳琳一时也犯了难。
一日,一个想法突然涌上心头。宋琳琳从网上搜集了十多张维和女警察的照片,一张张展示给女儿欣赏。“你看,这制服多好看!妈妈穿起来一定也好看。你想看妈妈穿上的样子吗?”
定定地看着头戴蓝色贝雷帽,身穿维和制服,英姿飒爽的女警察,女儿一言不发,但显然已有些心动。
“等妈妈回来,把这套警服送给你当礼物好不好?”宋琳琳乘胜追击,又向女儿抛出“诱惑”条件。
“嗯。”犹豫片刻后,女儿抿着嘴朝宋琳琳点了点头。母女俩眼里瞬间都蒙上了一层水雾。
至此,宋琳琳才松了一口气,收拾行囊,踏入训练基地的大门,朝着祖国需要的地方迈进。
姚湛:训练场上尽显女兵风流
个头不高,身材偏瘦,马尾辫,小圆脸,今年26岁的姚湛2011年入警,现任杭州边检站执勤科正连职检查员。由于干工作风风火火、雷厉风行,与男同志相比毫不逊色,她被战友亲切称呼为“湛哥”。
参加这次维和工作,姚湛头顶巨大压力。她是家中独女,今年二月份又刚结婚。虽然父母和丈夫都尊重她的选择,但一个年轻姑娘要到遥远而又陌生、甚至危险的地方待一年多,家里人还是有些担心。
“组织需要之时,岂能退缩?再说,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的。”姚湛一脸云淡风轻。
刚到集训队不久,姚湛就成了队里的“名人”。集训队住所大门口的光荣榜上贴着她的“大照”——2011年优秀入警大学生:入警考核时,八一自动步枪5发中47环,手枪5发中48环,这成绩在男同志当中,也堪称一流。
时至今日,训练场上,姚湛仍表现抢眼,高负荷、高强度的集训在她看来似乎都不是事儿——战备拉练,打起背包来,比部分男队员还快;晨跑3公里,速度不输男队员,轻松搞定;一下午的体能训练结束后,依旧生龙活虎。
为了高质量地完成维和任务,姚湛抓住一切时间和机会,不断充实自己,“练好了,就都是自己的了!”她信心满满。
陈姣姣:“菜鸟”练成沙场精英
个子高挑,皮肤白皙,文静,是陈姣姣给人的第一印象。1991年出生的陈姣姣不爱红装爱武装,来到杭州边防检查站不过两年时间,便急招参加维和,把家国担当扛在肩上。
刚到边防检查站时,初来乍到的陈姣姣对业务不甚熟悉,便自备笔记本,跟在师傅屁股后面奋笔疾书。易出现的执勤差错总结、执勤规范流程、出入境航班验放规律和特点、旅客成分及查验要点……各类业务知识工工整整、条理清晰,一一“记录在案”。空闲时,她便不时翻出来细细钻研。
陈姣姣独自上台后,刚开始验放速度有些慢,不免遭到某些心急旅客的刁难,毫不留情的指责让她涨红了脸,既难堪又愧疚。
在师傅的开导下,旅客的出言不逊反倒成了陈姣姣前进的垫脚石。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用微笑化解不满情绪,渐渐地,高水准的边检服务成了她的招牌。
功夫不负有心人。快速成长的陈姣姣在这次维和选拔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英语集训队。
基础体能训练严格得近乎严酷,不过几天时间,陈姣姣白皙的脸庞经暴晒变成了几近古铜色。训练时,脚受伤流血,她忍着剧痛一声不吭地擦拭伤口,不喊一声苦累。
一声哨响,紧急集合,打背包跑步行军;一声令下,咬牙切齿地搏击、擒敌、格斗;一盏台灯,挑灯夜读,刻苦学习……这就是陈姣姣的集训生活。
“维和关乎国家荣誉,我一定全力以赴!”陈姣姣言语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