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5年8月27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专题报道 政府科学规划儿童成长格局 成都城乡儿童共享幸福童年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政府科学规划儿童成长格局 成都城乡儿童共享幸福童年

编者按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市在儿童工作中,围绕“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加强流动儿童管理”的两大目标,实施“寸草心”家园项目,弥补了留守儿童生活失助、学业失教、情感失落、行为失范等缺失;实施“蒲公英家园”项目,解决了流动儿童离校不离教,离家不离管等问题;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关爱留守与流动儿童的服务网络体系,为城乡儿童营造了健康成长的社会大环境。

立足城乡儿童的需求谋篇布局 点位试点+区域试点+顶层设计

——成都市建设儿童之家工作综述

温江区岷江村儿童之家活动现场

■ 本报记者 蔡锦其文/摄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成都市作为四川最发达地区,年农村劳动力输出60万~70万人,随之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激增。2004年以来,随着国家对农民工子女享受城市同等教育政策力度的增强,流动儿童数量激增。截至今年6月,全市共有留守儿童3.5万名,流动儿童44.9万名。

2011年,成都市妇联就儿童之家建设问题,在《成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90%以上的城乡社区(含村)建设1所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和转介等服务的儿童之家”目标任务。

2014年,成都市妇联以“点位试点+区域试点+顶层设计”的理念,全面建设留守与流动儿童之家,作为城乡社区、村服务广大儿童及家长的公益性活动平台。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建成各类儿童之家1641个,其中,留守儿童“寸草心”家园273个;流动儿童“蒲公英家园”15个。

政府:科学构建工作格局

成都市政府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政府相关部门、群团组织以建立儿童之家为抓手:一是成立了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儿童之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制定了《成都儿童发展纲要(2013—2015年)目标责任分解书》,形成了由市发改委牵总头,市妇联抓落实,相关单位协同配合的惠及农村儿童之家的服务管理网络体系。二是在各区(市)县打造1个市级儿童之家示范基地,通过“点位试点”,帮助基层解决了“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的核心难题。三是通过对建设儿童之家的顶层设计公开招标,依托专业队伍,实现本土骨干队伍的专业化和志愿者义工队伍的普及化,提升了儿童之家建设的专业水平;采取“四个一点”即“市级拨付一点、本地配套一点、项目支持一点和社会捐赠一点”的方式,解决了建设儿童之家的经费。目前,全市儿童之家项目已经投入运行经费及物资达1200余万元。

妇联:点位试点+区域试点+顶层设计

2014年~2015年,成都市妇联以建设儿童之家为载体,提出了“点位试点+区域试点+顶层设计”的建设理念,申请项目资金500万元后,一是给每个区(市)县拨付10万元打造1个市级“点位试点”儿童之家示范基地。二是拨付100万元在温江区进行全市儿童之家“区域试点”建设。三是投入193万元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儿童之家顶层设计项目”并预留20万元作为项目督导资金。

成都市妇联在市综治委、市发改委和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的支持下,2014年,申请项目资金200万元,在全市20个区(市)县各建1个留守儿童“寸草心”家园市级示范点;申请项目资金500万元,在全市20个区(市)县各建1个儿童之家市级示范点;申请项目资金50万元,建立了5个“流动儿童工作示范基地”;2015年又申请到项目资金200万元,新建“流动儿童工作示范基地”10个。

云南启晨“三生”教育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专家团队中标“点位试点+区域试点+顶层设计”项目后,以儿童“探索自我、提升学业、适应社会、珍爱生命”为理论基础;以“我快乐 我成长 我有梦”为核心目标;以“look(观察世界)、link(联接他人)、life (珍爱生命)”3L为理念;为儿童家园设置了“游戏娱乐区、阅读视听区、咨询评估区、家长教育区”,实现“特殊需要儿童保护与卫生服务、沟通交流、亲子共读、科学评估、心理服务、转介、家长成长”的七大功能;以“可持续发展、组织管理和IT技术服务”为三大平台;以“标准化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督导评估、宣传教育”为四大体系,全面实现对接儿童之家的三级服务模式。

成都市妇联主席李榕表示,全市各级妇联组织依托儿童之家阵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合力作用,不断丰富儿童之家的活动内涵。今年6月,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儿童‘心’护航——‘百千万’行动”,即“百名专家下基层、千个基地接平台、万户家庭学公约”。具体内容:一是邀请上百名著名专家学者组建儿童“心”护航专家委员会,深入基层开展巡讲活动,促进家庭成员以及社会各界关爱儿童的生存、保护与发展。二是构建儿童心理健康公共服务网络,逐步完成全市3000余家儿童之家的网络化联接与资源共享的全覆盖,实现千个儿童基地接平台。目前,已有20个儿童之家示范基地,接入对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提供专业评估与科学指导的身心健康综合服务平台系统,将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构建儿童心理健康公共服务网络。三是借助“最美家庭”孵化器——《家庭公约》,培训“千家”家庭公约应用骨干,按照1:10比例,带动“万户”家庭开展公约进万家活动,为推动“每家一约”家庭文明工程打基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万户家庭中生根发芽。

“蒲公英家园”的孩子们

——成都市妇联为流动儿童构筑快乐家园

高新区桂溪街道和平片区“蒲公英家园”的孩子们在楼顶运动场赛跑

■ 本报记者 蔡锦其文/摄

2010年,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国内流动人口总数达2.21亿,其中,跟随父母流动2000万儿童。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成都市常住人口1635万人,流动人口519.36万人,其中,流动儿童44.9万人左右。

“蒲公英家园”的诞生

2013年,成都市妇联针对全市流动儿童达34.8万人的状况,2014年~2015年,成都市委市政府以《成都市流动儿童现状调查报告》为依据,将流动儿童工作列为民生工程,由妇联组织建立“流动儿童工作示范基地”。

成都市妇联以流动儿童“平等融入,共享蓝天”为目标,分三批建立了15个“流动儿童工作示范基地”。为避免给流动儿童贴标签,“基地”命名为“蒲公英家园”,并制定了“蒲公英家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成立了由社区领导任组长的流动儿童工作领导小组,配项目主任1名,专职助理2名;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引进公益组织或社工机构作为“蒲公英家园”项目的执行方。

成都市妇联作为“蒲公英家园”项目的承办部门,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与发展中存在困难和问题,2014年为第一批5个“蒲公英家园”各争取“平安成都”项目资金10万元,2015年为第二批、第三批10个“蒲公英家园”各争取“平安成都” 项目资金和关心一代基金会的捐赠资金共 20万元,确保了“蒲公英家园”示范基地项目的顺利实施,直接惠及流动儿童2.2万人,辐射周边社区流动人群10.44万人。

创新四类儿童家园模式

成都市妇联针对各区域流动儿童的不同需求,鼓励执行项目的公益组织大胆创新,成功探索出儿童之家建设“院落式、集聚式、散居式和校园式”等多种工作模式。

“院落式”儿童之家

“院落式”儿童之家,指以院落为依托,利用社区资源建立的儿童活动阵地,突出发挥专业社工和家长义工的“两工联动”作用,推动儿童之家可持续发展。

锦江区双桂路街道有流动人口1万余人,平日,流动儿童数量为1650人,寒暑假达到2600人。“蒲公英家园”设在通慧社区的居民住宅一楼。由于义工大多为老人,小区居民喜欢称之为“童叟屋”。

家园有3名专职管理人员,老人志愿者辅导学习、下棋、画画;大学生志愿者传授专业知识,家园成为流动儿童的乐园。

4岁的朱思宇说,我喜欢在家园玩。在建筑工地打工的爸爸,脚受伤住医院了,妈妈把我送到家园,很晚才来接我回家睡觉。

39岁的工作人员邢渝说,孩子们刚来时都很内向,老师和志愿者们教大家学习手工、音乐、舞蹈,还徒步去公园和博物馆。孩子都活泼了,分不出城市孩子与流动儿童的区别。老人的变化也特别大,人人都有了快乐的笑脸。一位80多岁的老人要求同家园老师合影,他说,我要让儿子知道,有年轻人和我玩儿了。

负责人李铁钢说,市区妇联每季度对家园的工作进行考评,并协调解决问题与困难。如,区妇联协调医院给孩子们做免费体检;还针对社区40多个孕妇,举办了准爸爸妈妈讲座,开展了怎样做好家长的“当妈真过瘾”活动。

“集聚式”儿童之家

“集聚式”儿童之家,指依托大规模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立的儿童活动阵地。这是惠及村、社区儿童的公益服务项目。

新都区斑竹园镇忠义社区辖9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1658人,由于区域内新建3个商贸城,流动人口达6520人,其中,流动儿童426人。

在忠义社区“蒲公英家园”活动室里,一大堆孩子和家长围着老师学习扎花技艺,一派热闹的景象。

来自遂宁市农村34岁的唐玉琼和8岁的女儿正在扎红玫瑰花。

唐玉琼说,老公在这里做装修。女儿3岁时,我们到老公身边生活。我进私营毛衣厂打工时,要求带女儿上班。老板说,厂里有很多机械,娃娃出了事故,厂里不负任何责任。女儿成天跟着我,性格孤僻内向。每月领工资对我刺激太大了,我挣1000多元,别人挣3000元。我是娃娃没带好,工作也做不好,心里非常焦虑。自从社区办“蒲公英家园”后,每天,我送女儿到家园再去厂里上班,每月工资挣到3000多元了。现在的政策太好了,真的,我们的政府太好了。

忠义社区支部书记沈向录说,建立“蒲公英家园”以后,来自各地的居民之间交往多了,往年街道总为居民调解矛盾,今年仅出现一起邻里纠纷,社区的权威树立起来了,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更支持了。

“散居式”儿童之家

“散居式”儿童之家,指利用村或社区委员会、文化站或其他公共场所建立的儿童之家。

高新区桂溪街道办事处的户籍人口9.4万人,流动人口7.4万人,其中,流动儿童0.9万人。

桂溪街道的工青妇专干符佳义说,我们在市区妇联的指导下,以街道为引导,社区为依托,利用社会及社区资源已经建成和平片区“蒲公英家园”,正在新建设大源片区的“蒲公英家园”。

和平片区的“蒲公英家园”,建在社区公共服务大楼里,服务辐射常住人口6.1万,其中儿童1.6万;流动人口5.6万,其中,流动儿童0.54万。

桂溪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纳入“蒲公英家园”的服务体系,1.1万册藏书中,有2/3是针对青少年的书籍。

书架前孩子们在选择喜欢的书,大书桌前,孩子们在安静地阅读。

12岁的唐果说,老家在内江市农村,3年前,爸爸带我到成都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以前寒暑假,我待在家里,现在“蒲公英家园”有书读,还有老师教跳舞,我很喜欢,上初中后,我也要到家园来玩。

问孩子们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时,大家争先恐后说:“爸爸开挖机,妈妈在超市当店长”“爸爸做装修,妈妈在电力公司上班”……尽管流动儿童们的父母来自不同的地方,从事不同的职业,但是,他们的孩子在城里享受到城市孩子同样的快乐。

截至目前,和平片区“蒲公英家园”惠及家长及儿童4400余人次;有657名流动儿童获得了爱心帮扶。

“校园式”儿童之家

“校园式”儿童之家,指依托乡镇中心学校现有场地、教室和其他基础设施,依靠学校教师,村、社区干部,志愿者进行管理,面向儿童开放的公益性活动场所。

“校园式”儿童之家是对学校教育资源再利用,突破了地域和家庭的限制,让青少年就近、就便参加文体娱乐、技能培训等素质教育公益活动。

目前,成都市已建“校园式”儿童之家293所,实现乡镇中心学校全覆盖。

成都市妇联扎根基层,把建设服务流动儿童的“蒲公英家园”作为儿童工作的抓手,充分发挥公益组织和社区群众的力量,非常接地气地把各类儿童之家建设成儿童的快乐之家、家长的放心之家、社会赞誉的民心之家。

成都留守儿童减少 留守孩子备受呵护

——成都市妇联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始末

新都区斑竹园镇忠义社区“蒲公英家园”的孩子们和家长学习扎花技艺

近年来,成都市妇联在推动政府与社会各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同时,还充分发挥组织作用,从培训农村妇女的技能入手,建设农村妇女居家就业基地,为农村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发挥了巨大作用。

2006年,成都市妇联和成都市发改委联合发文“关于实施农村留守人群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镇域家庭服务中心,开展集中托管,发挥学校作用和建设镇村服务网点。

2007年,成都市妇联和成都市文明办联合发文,在留守儿童集中的30个镇村,建立150个留守儿童工作站和“寸草心”家园。

2008年~2014年,成都市妇联建成市、县手工编织等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45个,技能培训农村妇女9.8万人次,带动了绣、编、织等16个种类传统手工业发展,直接帮助7.5万名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为全市大量减少留守儿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12年~2015年,成都市妇联在双流县试点“关爱暑期留守儿童工作”,招募300名贫困大学生志愿者深入134个村、社区,开展服务于留守儿童的各类活动,让孩子们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2014年,成都市妇联在20个区(市)县各建1个市级留守儿童“寸草心”家园示范点,全市拓展273个“寸草心”家园,为彻底改变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不恋大城市偏爱小家园

大邑县地处深山的雾山乡同源小区有393户,1319人,其中,18岁以下儿童139人,村里的“寸草心”家园设在一栋民房二楼,活动室里聚着玩耍或学习的孩子们。

自从村里开办农家乐后,许多外出打工的人回家了,留守儿童锐减,家园仅有的22名留守儿童受到特别关怀。如,家园同留守儿童家长签订了安全协定,建立了留守儿童家长朋友圈,对孩子进行实时的关心与呵护。

11岁的留守儿童何宗阳说,妈妈很少回家,每次,我去成都看妈妈都觉得很不好玩,我喜欢和家园的朋友一起玩。

45的留守妇女李淑芳说,女儿、女婿和老公外出打工了,我在家照顾公婆、娘家妈和4岁孙女,心理压力很大。每天,我带孙女到家园参加活动,她学习唱歌跳舞,我和姐妹们摆龙门阵,心就快乐了。

家园传承传统文化

大邑县晋原街道新乐村6岁以下儿童200人,6岁至18岁儿童及少年118人,仅有留守儿童8人。“寸草心”家园成为全村孩子的家园,留守儿童却是家园“大熊猫”受到老师的格外呵护。

9岁的留守儿童朝鑫林说,爸爸妈妈在西藏打工,我跟奶奶爷爷生活,家园的老师对我特别好,经常会留我一起吃午饭。我在家园学会了消防知识,环境保护知识,种蔬菜和除草,还学会了手语舞蹈,学习成绩也进步了。

11岁的朝思涵和6岁的弟弟是留守儿童。她说,爸爸妈妈在西藏打工,我和弟弟跟爷爷奶奶生活。在家园老师的特别关心下,弟弟的变化太大了。以前,家里买了水果,他总是藏起来自己吃,现在知道先给爷爷奶奶削水果吃了。家园对我帮助也很大,在家园做假期作业,不懂有老师教,学习不再带账,成绩也提高了。

朝鑫林张口闭口称朝思涵“姑婆”,问他咋不怕人笑话,他理直气壮地说,她的辈分是长辈呀。

社区“寸草心”家园除娱乐室和图书室外,还设有茶道室和琴室,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琴棋书画和茶道。家园的国学氛围很浓,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也很高,《三字经》和《弟子规》倒背如流,极大地感染了陪同孩子的家长们。

47岁的雷群芳说,儿子、媳妇在外打工,我照顾87岁的公公和 3岁的孙女。儿子要我报班学普通话,好教孙女,我哪里得行嘛。孙女学会了普通话,生活自理能力也增强了。在家园,我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报名成为志愿者,带孩子们挖地种蔬菜,除草捉虫子,心里特别舒畅。

“家园有23个志愿者和11位爱心妈妈。当然,家园的孩子都是小志愿者,在小手牵大手的活动中,孩子们给老人们宣传,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社区的环境卫生有了很大的改变,家长和孩子的素质都在提高。”22岁的家园站长李丹萍说。

近年来,随着成都市留守儿童的减少,“寸草心”家园大多转为村、社区的儿童家园,服务于广大农村儿童。

(本报记者 蔡锦其文/摄)

蒲公英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流动儿童的生存方式与蒲公英相似,孩子们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妇联组织的帮助下,跟随父母每到一个地方都有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记者题记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