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易
夏天的夜晚,树荫下草丛中,一只只萤火虫带着黄绿色的闪光飞来飞去,犹如看不见的小精灵提着绿幽幽的灯笼,飘来飘去。
近日《南方周末》报以《亮了多少城 暗了多少虫:萤火虫进城记》为标题,将在城市中火爆上演的萤火虫主题公园以及“萤火虫展览”再次推进大众视线。
提到萤火虫,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浪漫”以及童年。然而,当上万只“千里之外”引进的萤火虫,短短几天内死亡就达一半以上,展示现场“只见尸体,不见荧光,更不见浪漫”,自然而然就引发舆论哗然。
不要让萤火虫的“仲夏夜之梦”成为噩梦!越来越多的环保人士以及大众开始呼吁叫停萤火虫展览展示。
一闪一闪亮晶晶,好像天上小星星
中国有着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诗经》中就用“町疃鹿场,熠耀宵行”来描述萤火虫。家喻户晓的“囊萤夜读”故事,说的是晋朝学子车胤因家中贫困无钱买灯油,每到夏天就捕捉许多萤火虫放在多孔的囊内,借荧光来看书,最后官拜礼部尚书,故《三字经》中有“如囊萤,如映雪”。“一闪一闪亮晶晶,好像天上小星星”,就是描写萤火虫的民间童谣,正是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伴随了一代又一代孩子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然而,近年来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却离我们渐行渐远,许多城市甚至多年绝迹。
据了解,目前世界上有萤火虫2900多种,中国大陆已经发现了150多种,台湾地区已经发现了近60种。根据幼虫的栖息地,萤火虫可划分为陆栖、水栖和半水栖三个品种。作为一种夜行性昆虫,萤火虫从卵、幼虫、蛹到成虫,经历着短暂而缤纷的一生,对生存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它们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一旦栖息地环境被破坏,它们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除了自然天敌外,近年来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敌人”——人为捕捉。由于很多种类的萤火虫不喜迁徙,年复一年地在同一个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它们也不会迁到别处去,这样一来,有时等待它们的命运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萤火虫展会还是“萤火虫坟墓”
据《南方周末》报道:2015年5月30日,武汉首家萤火虫主题公园在东湖牡丹园开幕,活动第一天就引来六万多名游客,活动持续了14天,共投放约18万只萤火虫,每只采购价5元(在淘宝网上可以购买萤火虫),但是均价50元的门票还是一票难求。
而仅过去的7个月里,媒体报道过的萤火虫活动就有13场,遍布广州、郑州、宝鸡等城市。活动形式包括主题公园、文化节、放飞等。近年来,此类活动火遍全国。
尽管活动主办方强调,用来展览的萤火虫都是人工饲养的,但是记者调查发现,“所有的养殖场都是假的”。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李学燕博士说:“萤火虫不同于蝴蝶,生命周期为一年,成虫就活两星期,对生态环境要求又特别高。这直接导致大规模饲养很难实现。”
记者赶赴萤火虫买卖的溯源地,真实还原“捕萤人—虫头—养殖场—策展公司”这一利益链条。
萤火虫在商业展示中倍显“娇嫩”,这源自它们特定生活环境的突变及其固有生活习性所致。萤火虫成虫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多天,根本不适合进行长途迁徙,如果在运输途中耽搁时间太久,运输条件又不够好,或者目的地栖息环境不太合适,萤火虫几乎活不了几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这就不难理解,水土不服的萤火虫为何在人工展示过程中会成批死亡了。
事实上,对于萤火虫展览,环保人士的抗议从未停过。2012年,环保人士的介入迫使南京一次放飞萤火虫的商业活动取消。2013年,青岛中山公园萤火虫公益生态展示活动因参展萤火虫大量死亡而备受非议。2014年南昌萤火虫主题公园也遭到网友抵制。
2015年7月6日,环保组织“自然大学”和青环志愿者服务中心联署发表的《关于对上海市松江区“萤火虫主题公园”开展调查的建议信》,叫停了那场5万只萤火虫参展的活动。
而在北京萤火虫主题公园筹备期间,环保人士直接举起了“我不去萤火虫坟墓”的牌子……
缤纷“虫世界”之谜
萤火虫的发光之谜,是因为腹部的发光器在进行一种化学反应。科学家们发现,萤火虫发光层里有几千个发光细胞,发光细胞里有含磷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虫荧光素酶能够使虫荧光素和氧气化合而发光,氧气则是由发光器周围的气管所供给的。虫荧光素酶就像开关一样启动这种生化反应,当萤火虫产生虫荧光素酶的时候,这种反应就开始了,萤火虫便会发出一闪一闪的光亮。
如果将萤火虫发光器的构造比喻成汽车的车灯,发光细胞就有如车灯的灯泡,而反射层细胞就有如车灯的灯罩,会将发光细胞所发出的光集中反射出去。所以虽然只是小小的光芒,在黑暗中却让人觉得相当明亮。
一般萤火虫雄虫有两节发光器,而雌虫有一节发光器或发光器很弱,萤火虫的卵和幼虫也微现磷光。萤火虫发光代表着不同的生态意义,最主要是雌雄间沟通的讯号,也就是求偶,但有科学家认为还有其他的意义,比如警告、恐吓、诱集、照明、伪装、展示及调节族群等功能。
其实60年前科学家就掌握了萤火虫腹部的基本组成元素:氧、钙、镁,以及一种被称作荧光素的天然化学物质。而最新研究表明,萤火虫的荧光素对提高医疗水平意义重大。
“在我看来,化学是世间万象之本”,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的化学生物学家Stephen Miller说道,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同样是荧光素及其潜在的医用价值。经过证实,萤火虫的荧光素已成为人类肿瘤成像领域的重要工具,同时在研发抗癌药物的试验中起着积极作用。
的确,大自然是一个环环相扣、共存共荣的统一体,任何生物离不开生物圈单独生存。而科普教育不能以生命为代价。我们完全可以带着孩子走进山林、亲近萤火虫,而不是让萤火虫离开自己的家园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
而更重要的是,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近些年来,中国的城市发展欠下很多环境账,试想如果城市环境变好了,萤火虫自然不请自到。因此,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
让萤火虫的“仲夏夜之梦”更甜美、更安详,是我们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