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容易发生儿童溺水事故,特别是事故出现时,一些不习水性的孩子盲目施救,造成群死,使本来快乐的童年蒙上阴影,也给很多家庭带来不幸。为此,教育部编写了中小学生预防溺水童谣,希望能在社会上广为传播。(7月26日《现代快报》)
近年来,未成年人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溺亡事故层出不穷。溺水事故频发不仅给许多家庭带来难以修复的伤痛,也给社会良性运行带来了风险隐患。
不论是家庭监管乏力,让孩子得不到足够的保护,还是学校安全教育有所欠缺,抑或社会预防机制不健全,没有给未成年人建立一道扎实、周密的防护网。溺水悲剧的背后,都与家庭、学校、社会在风险防范上的短板密不可分。
“预防溺水童谣”的初衷,在于提升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与简单、生硬、说教式的“禁止玩水”相比,“预防溺水童谣”朗朗上口、便于被孩子们理解。只要孩子们将“预防溺水童谣”落到实处,溺亡悲剧发生的概率将会大大降低。
“预防溺水童谣”不仅是一种表达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价值排序的更新和人文关怀的重振。
然而,“预防溺水童谣”作为一种价值引导,缺乏强有力的外部控制力,难以对未成年人形成长期的震慑力和约束力。就此而言,“预防溺水童谣”只是一个好的开端,减少溺亡悲剧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实施操作系统,需要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共同堵住未成年人溺水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