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记者 郑钢
□ 李永飞 杨永刚
50多年前,随着西北大漠上一声惊天巨响,共和国历史上一支新型武装力量——中国地地导弹部队宣告诞生,被誉为“东风第一枝”。
50多年后,这支英雄的“种子”部队已成长为洲际战略导弹劲旅,当年的“东风第一枝”已成为赫赫有名的中国“东风第一旅”。
今天,这支英雄的部队把对党和人民的无比忠诚化作铸魂砺剑的伟大实践,在强军兴军的征程上,以一声声震天撼地的惊雷向世人宣告:有我长剑在,中华不可欺!
大漠深处起惊雷
56年前,党中央、中央军委毅然决然,组建中国地地导弹第一营。
280名刚刚掸去战争硝烟的老兵,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悄然离开京城,扎进茫茫戈壁。一张白纸,就此铺开,他们把纸盒画作面板,用萝卜刻成按钮,将麻绳搓成电缆,“沉寂”三年多时间,在大漠深处炸响了一声惊雷——由作战部队发射的第一枚战略导弹发射成功!
这声巨响,打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打来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打掉了帝国主义的霸气。这枚导弹,被称为“争气弹”,开创了共和国战略导弹的“通天之路”。
几十年来,当年的“第一枝”已发展壮大成“第一旅”,一次次浴火飞天实现了战斗力建设从“打得响”向“打得远”“打得准”一次次羽化蜕变、华丽转身。
今天,面对“打得赢”的使命,这支掌握着国家“王牌”的洲际战略导弹旅,头脑更加清醒:“要打败强敌,必成为强手;要打败超强对手,必成为顶尖高手。”
阵地里升起了太阳
清晨,一轮“红日”慢慢升起。不在浩瀚的海平面上,也不在连绵的群山之巅,而是在深山导弹阵地墙壁上。
班长王进向“太阳”敬了一个军礼,喃喃地说:“新的一天,早安!”
这一幕,在有的人看来像是笑谈,但对于该旅阵管营官兵来说,“升太阳”仪式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当兵到该旅,就走进了“周边山连山、头顶一线天”的世界,冬季,十天半月难见太阳踪影,夏季,每天也只有两个多小时见到阳光。中士梁显刚清晰地记得,第一缕阳光会照在饭堂墙壁的第9块瓷砖上,最后一缕会从窗户下沿慢慢隐去。
即便这样,在导弹阵地之中,“追太阳”也成为奢望,担负阵地值班值勤的官兵长年坚守阵地,见不到阳光。没有白天黑夜,难辨日月晨昏,官兵把手表换成24小时制的闹钟,用水彩笔画出一个红彤彤的太阳,每天清晨准时“升”起在战斗岗位。
“缺少阳光的生活会让我们身体缺钙,但只要精神的钙质不流失,灵魂深处就永远充满阳光。”讲得十分轻松,笑得如此坦然,听得却令人心酸。每一个到过导弹阵地的人,无不对这轮“最美的太阳”肃然起敬。
一位作家到该旅体验生活,感触非常深刻:“在人们享受和平的时候,总有一些人在坚守中仰望星空、脚踏大地,他们是国家的骄傲、民族的脊梁。”半个多月,他的本子上记满了无数感人故事。
“入学”容易“毕业”难
洲际战略导弹系统庞大、结构复杂,涉及10多个学科、数十个专业、数千条核心原理,在官兵眼中,一枚导弹就是一所综合大学,“入学”容易“毕业”难。
官兵常说一句话:要拿“毕业证”,必先“跑三路”。“跑三路”就是默背导弹电路、气路、液路图及原理,跑通一张中等难度的图纸,相当于熟记一座省会城市的大街小巷和行车路线,要成为导弹号手,必须默背几十张、甚至上百张图纸。
一位博士来旅实习,感触很深:“上了这所大学,不成‘学霸’毕业都难。”在这个旅,“学霸型”官兵随处可见。
三级军士长康平,对操作平台上密密麻麻的开关、按钮、指示灯如数家珍,内部结构原理烂熟于心,2次亲手按下点火按钮,打出不同型号洲际导弹最佳精度,在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首屈一指。
……
近年来,该旅有23名干部享受军队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25人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57人入选第二炮兵、基地尖子人才库。某基地司令员刘启德自豪地说:“这个旅的官兵,拉出去与导弹专家比专业,一点都不逊色。”
深山里放飞导弹梦
汽车在山路上颠簸,树木越来越密,人烟越来越少,新战士吴雷波的心也越来越凉。他无法想象,这样的大山沟里如何放飞魂牵梦绕的“导弹梦”。夜深人静,他在笔记本上写道:前是山、后是山,身在大山,何时出山?
几天后,连队组织参观“流动旅史馆”,一个个历史片段拨动着吴雷波的心弦——
军史馆里,有一张发黄的照片,还是班长的董春儒意气风发,在一次重大任务现场留下珍贵的照片。从班长到第一任支队长,董春儒用青春和热血浇灌导弹部队的成长。担任支队长不到2年半的时间,他转战大江南北4省7个县市,行程12万多公里,守山沟、上高原、钻密林、穿戈壁,探索总结出新型号武器基本功训练法和113个训练口诀,亲自组织发射数枚导弹,自己却累倒在了导弹阵地上。弥留之际,他还念念不忘还在说着导弹的事,妻子孙金霞握着他渐渐冰凉的手,哽咽地说,“老董啊,我嫁给了你,你却嫁给了导弹”。
倒下的是身体,立起的是旗帜。此时,支队刚刚扩编成导弹旅,第一任旅政委陶殿玺接过重担,他在笔记本上这样写道:“我将用我的生命之笔,写好我的剩余历史,请党考察我的前半生和我在以后岁月中的所作所为吧!”上任不久,他就被查出患冠心病,却一直瞒着战友和亲人,带着官兵加班加点、宵衣旰食。组织上安排疗养,他去了两天就回到部队;医院要求留院观察,他悄悄溜出病房躲进办公室加班。5个月后,陶殿玺因病情恶化,永远地离开了大家,离开了钟爱一生的导弹事业。
看到这里,吴雷波流下感动的泪,他第一次感受到信念的力量如此强大: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助推“中华之剑”越飞越远,越飞越高,越打越准,这是军人的灵魂和安身立命之本。他悄悄撕下前面那页纸,翻开新的一页:我恋山、我爱山,干在深山,誓不出山!
这是一名普通党员的肺腑之言,也是一支部队对党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