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筑媛
不久前,全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评估组到贵阳市息烽县开展评估调研,评估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新蓉颇多惊喜:“没想到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贵阳,社会工作会做得这么好,我看到了理性关爱,对留守儿童去标签化的隐形关爱,更注重心理健康、思想品德和信心树立的长远关爱……”
这一评价缘于贵阳市几年来的探索与努力。
2013年4月,贵阳市息烽县被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综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确定为贵州省唯一一个“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县”。如何将试点做成示范,成为摆在贵阳面前的一道题。
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纳入重点目标推进,并建立了市、县两级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贵阳市妇联作为牵头单位,将试点工作纳入年度工作重点,逐渐探索出独具特色的“贵阳经验”。
体系“创新”:试点工作,就是要探索,要创新
息烽成为“全国试点县”在让众人欣喜不已的同时,如何展开“试点”工作,成为当时首先需要落实的问题。在市委市政府、息烽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部门最后达成共识——“试点工作,就是要探索,要创新”。
一个名为“爱心陪伴行动”的项目很快便展开了。“爱心陪伴行动”旨在动员社会各界爱心志愿者关心留守儿童生活、关注留守儿童成长、关爱留守儿童家庭,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据贵阳市妇联负责人介绍,除了“爱心陪伴行动”之外,通过市、县两级政府以及妇联组织的联动,目前贵阳市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一方面是直接关爱留守儿童的举措。一是以学校为主阵地,夯实关爱服务基础平台。息烽县已按标准化要求建成“留守儿童之家”43所和1个“留守儿童自立自强中心”,以满足留守儿童渴望亲情、共娱同乐、求知友爱的心理需求。二是探索建立“四点半课堂”,解决了孩子放学回家没人管的难题。 三是有效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在各乡镇(社区)、村(居)建立了171个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室”。
另一方面,还包括关爱留守儿童家庭的举措。一是成立农民工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让外出务工人员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并鼓励有留守儿童的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二是适当放宽住房政策,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有能力将孩子带在身边,让儿童不留守。三是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代理妈妈”“关爱女孩行动”等活动,尽力帮扶救助贫困留守儿童家庭。
贵阳市妇联还将试点工作获得的好的经验,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关爱儿童工作亮点频现,获得了诸多肯定:息烽县实行的“代理妈妈”制度得到了全国妇联的肯定,“儿童幸福家园”项目得到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及专家的高度评价,而“四点半课堂”被团中央、中国志愿者服务联合会评选为“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后勤”保障:妇联当“枢纽”,政府来“购买服务”
系统工作需要“顶层设计”。贵阳市妇联在争取到贵阳市委市政府,息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将试点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列为党委、政府重点工作之后, 一线工作又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难题。
为此,除了贵阳市妇联争取协调项目之外,贵阳市、息烽县两级政府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探索出一条保障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新路子。在两年的时间里,通过政府投入、集结社会公益力量、吸纳爱心捐款等途径,先后筹措并投入各项留守儿童关爱资金700余万元,用于全市2个全国儿童快乐家园、43个“留守儿童之家”、13个“乡村学校少年宫”、171个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室”等关爱服务阵地的建立和运行工作。
双重关爱:让“留守”标签“隐形”,让阳光照进童心
“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但不等于是‘问题儿童’,关爱方式方法的不恰当,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我们倡导‘隐形关爱’留守儿童,避免把留守儿童标签化。”贵阳市妇联有关负责人表示。
于是,在打造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贵阳样本”时,贵阳市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建设作为一个重点。
市妇联通过向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市群工委、市民政局申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研究》课题,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爱服务项目”和“关爱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示范项目”在息烽县实施。
2014年,息烽县全县43个留守儿童之家统一更名为“阳光少年之家”,同时,在开展关爱工作时,工作人员谨慎地保护留守儿童隐私,通过对他们的“尊重”,让留守儿童建立自信、自强的心理;并引导社会爱心力量科学、规范开展留守儿童爱心陪伴行动……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贵阳市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已经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立体关爱网络,为孩子提供了较为科学、健康的成长环境,走出了一条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