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社会科学研究表明,几乎对于任何一种自然灾害而言,个人和社区群体的脆弱性有所不同。教育和培训的匮乏,使女性在灾害防御、准备、反应和恢复中均处于劣势。教育与自然灾害性别脆弱性降低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通过教育,女性可以获得相关知识、技能并提高适应能力,社会可以发展出抵御自然灾害最有效的长期防御措施。
■ 孙继静
社会科学研究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几乎对于任何一种自然灾害而言,个人和社区群体因年龄、性别、教育、收入水平、阶级、种族/族裔/宗教、残疾和健康状况等多重因素,其脆弱性也会有所不同。不仅致使其受灾程度有所不同,而且还对受灾者的行动准备、应对以及从危险和灾害中恢复的方式等产生重要影响。根植于经济秩序、政治秩序和文化秩序中的不同性别格局,使得自然灾害的社会脆弱性具有独特的性别意义。一个强大而有弹性的社会将比一个资源少、应对技能有限的社会更有能力抵御气候变化的风险。因此,缓解自然灾害的规划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需考虑不同人群面对灾害的社会脆弱性。教育和培训的匮乏,使女性在灾害防御、准备、反应和恢复中均处于劣势。教育与自然灾害性别脆弱性降低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通过教育,女性可以获得相关知识、技能并提高适应能力,社会可以发展出抵御自然灾害最有效的长期防御措施,同时也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减少不同类别的灾害脆弱性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对减少自然灾害性别脆弱性的作用
教育与自然灾害性别脆弱性的减少之间存在功能性的因果关系。首先,与正规教育相关的学习经历能提高认知技能,对综观大脑结构有着深远影响。通过正规教育学习所获得的读写、数字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等,能促使女性更好地理解、判断和处理天气预报或警告等风险信息,做出更为理性的判断。其次,教育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直接关系。在遭遇灾难袭击的紧急状态下,受过教育的人可能更有能力对事件做出正确反应,并采取积极行动。女性掌握重要的防灾减灾技能,不仅增强了其自救能力,还能更好地完成自然灾害发生时固有的劳动分工所安排的家庭任务。再次,教育提高了知识、价值和优先权的获得,以及规划未来和改善资源配置的能力。受过教育的人在营养和健康实践方面拥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可以在面临自然灾害时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进行预防、自救、弥补或改善。如针对撒哈拉以南八个非洲国家儿童疟疾风险的分析报告显示,母亲受教育程度与疟疾感染的概率成反比。这意味着,即使在有限的条件下,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也会运用科学营养和卫生保健等知识,有效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疾病威胁。最后,受教育程度会影响对风险的认知和理解。也就是说,如果人们认识到自然灾害的风险是确定而真实的,就更有可能对这些潜在风险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反应。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由于妇女特有的身心特点、生育和哺乳功能,决定了妇女在增进家庭和睦、科学养育后代、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能够发挥出其他社会群体所无法比拟的“独特作用”。因此,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对灾害风险的防范意识更强,更加注重加强如储备应急物资和制定家庭疏散计划等防灾准备。
除上述直接影响外,教育还可以通过许多其他手段间接降低自然灾害的性别脆弱性。首先,教育可以提高女性的经济收入,改善其社会经济地位,使得她们有能力控制资源,如购买灾害保险、居住在低风险地区和拥有高质量住房、实施备灾措施以及紧急情况下组织撤离等。其次,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将具备多样化的信息和技术渠道,能够更便利地获得更精确且有价值的信息,预报和早期预警使她们能对危险做出充分的准备和及时的反应。再次,受教育程度高意味着拥有更大的社会资本、社会支持和更广阔的社交网络。在大型的良好社交网络和社会团体中生活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收到非正式的内部警告,因此能更迅速且准确地确认讯息并做出回应。同时,社会资本和社交网络还增加了疏散通道和应对策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和家庭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技能去寻求新工作,或依赖其具有优势的社会经济资源来纾解灾害冲击带来的经济损失。再次,教育可以改变因传统习俗造成的女性在受灾时对男性的决策依赖,将女性的资源分配需求和权力表达真实还原。最后,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在心理健康方面有更强的适应能力,灾后的精神压力、抑郁程度及创伤后应激反应明显较低。
缓解自然灾害性别脆弱性的教育策略
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在过去几十年里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各类组织的高度重视。《京都协定书》签订以来,数十亿欧元用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项目,并承诺从2020年开始每年支出1000亿美金,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支持。然而,如何引导资金趋向最佳分配才是关键。各国政府不应将目光仅聚焦于直接的货币转化和创收上,而应在坚实而科学的论证指导下,采取更加注重教育和人力资本形成的全面赋权、进而增强复原力的长效战略。在赋权战略方面,女性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鉴于女性在增加防灾、减少疾病风险和降低灾害相关死亡率等方面贡献巨大,教育对降低自然灾害的性别脆弱性起到了关键作用,应优先注重对女性教育的投资,赋予女性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严格保障女童的入学率。其次,通过教育让女性在面对自然灾害困境时具有掌控、选择和自我决策自身和家庭事务的权力,借此帮助自己与他人,能够更好地发挥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再次,应增强妇女对灾害文化的认识,培养她们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环境,共同谋求减灾防灾的社会机制。最后,应加强针对女性的防灾教育,包括知识和技能教育。可以将自然灾害知识纳入各类学科或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普及,使女性形成正确应对灾害和有效规避风险的实际能力。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学院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女性脆弱性问题及对策研究”(20B315)及湖南省妇女研究会课题“城镇化进程中湖南农村留守妇女教育需求及实现策略研究”(201803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