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丽/画
北斗导航卫星
2020年12月8日,珠峰新高度正式公布
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张峥
“九章”“天问”“嫦娥”,这些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传说,正变成真实上演的科学现实;量子计算新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阳”放电、全球神经元规模最大类脑计算机,这些响当当的科技创新,也都是由中国人书写……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和伟大的一年。回眸这一年,中国科技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也在不断刷新着科技发展的“中国高度”“中国速度”。新年伊始,让我们来回望一下2020年中国科技有哪些硬核突破,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世界;也让我们在点赞这些了不起的中国科技成就的同时,致敬每一位为之努力奋斗的中国科技人!
1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服务全球
2020年7月31日,中国向全世界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北斗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运控、星间链路、应用验证七大系统组成。目前北斗系统服务覆盖200余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一半以上国家都开始使用北斗系统,北斗高精度及北斗辅助快速定位用户已突破5亿,日服务达2亿次。北斗已在减灾救灾、交通运输、农林牧渔、气象测报、通信时统、电力调度、旅游服务、公共安全等各行各业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点评
天上北斗,近在身边。正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微小卫星中心教授康国华所说“未来北斗将无所不在,小到儿童的定位手表、共享单车、老人卡,大到公共交通、航母、智能农业……所有需要定位、导航、授时的场景,都会出现北斗。”据统计,2019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已达3450亿元。中国北斗,正不断走近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成为我们更贴心、更便利、更可靠的伙伴。
2“天问一号”开启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之旅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正式开启了中国人自主探测火星之旅,也迈出了我国深空探测的第一步。“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将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到达火星附近,通过“刹车”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并择机开展着陆、巡视等任务,进行火星科学探测。“天问一号”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绕、着、巡”一举三得,这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属首次。
点评
星辰,尽在眼前;梦想,触手可及。对宇宙千百年来的探索与追问,是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航天梦想。此次“天问一号”的目标是实现火星环绕探测和巡视探测,获取火星探测科学数据,实现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同时建立独立自主的深空探测工程体系,推动我国深空探测活动可持续发展。如果“天问一号”获得成功,将成为中国太空探索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3 “嫦娥五号”月球成功“挖土”并携样返回
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我国“探月工程”第三步正式拉开序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嫦娥五号”,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组成,包含15个分系统。在此次任务中,“嫦娥五号”经历11个飞行阶段、历经23天,闯过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月面着陆、自动采样、月面起飞、月轨交会对接、再入返回等多个难关,成功采集并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
点评
“嫦娥五号”月球“挖土”成功并返回地球,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与封装,也是40多年后再次有人类航天器重返月球并采回样品,对中国和全球航天界都是一项巨大科学成就,在“可上九天揽月”的记录上又写下了中国人浓墨重彩的一笔。
4“奋斗者”号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10909米
2020年10月27日,“奋斗者”号下潜首次突破万米,并于11月10日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11月13日,“奋斗者”号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潜水器与着陆器在万米海底的联合作业,进行了视频直播,并于11月28日胜利返航。作为人类历史上第4艘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耐压结构设计及安全性评估、钛合金材料制备及焊接、浮力材料研制与加工、声学通信定位、智能控制技术、锂离子电池、海水泵、作业机械手等方面均实现多项重大技术突破,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6.5%。
点评
“奋斗者”号研制及海试的成功,显著提升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技术装备能力和自主创新水平,推动了潜水器向全海深谱系化、功能化发展,为探索深海科学奥秘、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提供了又一利器,也刻下了“可下五洋捉鳖”的最新“中国深度”。
5“九章”量子计算机问世,我国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
2020年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该校潘建伟教授团队等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了具有实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
“高斯玻色取样”是一个计算概率分布的算法,可用于编码和求解多种问题。对比来看,在室温条件下运行(除光子探测部分需4K低温),计算“高斯玻色取样”问题,“九章”处理5000万个样本只需200秒,超级计算机需要6亿年;处理100亿个样本,“九章”只需10小时,超级计算机需要1200亿年,而宇宙诞生至今不过约137亿年。
点评
“九章”比2019年谷歌发布的53个超导比特量子计算原型机“悬铃木”还快100亿倍,这一成果使得我国成功达到了量子计算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量子计算优越性。
6 “人造太阳”放电成功,我国跨入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前列
2020年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在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这标志我国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前列。可控核聚变装置又被称为“人造太阳”,是由两个小质量原子聚合成一个较大原子,能够释放出巨大能量。这一代“人造太阳”相当于太阳芯部温度的近10倍。
点评
目前我们常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都属于化石能源,不仅储量有限,环境污染也越发严重。开发核聚变能源是全球终极能源梦想,我国核能发展实施“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战略,核聚变能是解决能源问题的最终一步。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造太阳”能够成为改变人类社会的终极清洁能源。
7“华龙一号”并网发电成功,我国跃居核电技术先进国家
2020年11月27日00时41分,“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该机组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机组状态良好,为后续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奠定坚实基础,并创造了全球第三代核电首堆建设的最佳业绩。“华龙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设计寿命为60年,反应堆采用177堆芯设计,堆芯采用18个月换料,电厂可利用率高达90%,采用了“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系统及双层安全壳等创新技术,安全性可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
点评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并网成功,标志着我国打破了国外核电技术垄断,正式进入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对我国实现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具有重要意义。“华龙一号”是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是我国核电创新发展的重大标志性成果,也是我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对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8 抗击新冠肺炎, 彰显中国科技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科学家在短时间内迅速弄清这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中国第一时间向全球通报疫情信息,分享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引物探针序列信息,为全球抗疫提供了基础。同时,中国并行推进多个技术,实现了疫苗研发前所未有的最快进度。到目前为止,我国5条技术路线14个新冠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其中3条技术路线5个疫苗进入Ⅲ期临床试验。2020年12月30日,国家药监局批准了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公司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注册申请。
点评
汹汹而来的新冠病毒,最终将被科学打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中国科技界快速有效的努力,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在中国实地考察后所说:“科技驱动是中国防控措施的一大特点。”
9 中国首台全球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研制成功
2020年9月1日,浙江大学联合之江实验室共同研制出中国首台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类脑芯片的类脑计算机。据介绍,该台类脑计算机包含792颗浙江大学研制的达尔文2代类脑芯片,支持1.2亿脉冲神经元、近千亿神经突触,与小鼠大脑神经元数量规模相当,典型运行功耗只需350-500瓦,是目前国际上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
类脑计算系统是借鉴人脑信息处理方式,打破“冯·诺依曼”架构束缚,适于实时处理非结构化信息、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超低功耗新型计算系统。其可实现:通过语音开展移动指令,对现场进行巡逻、营救和抢险任务,模拟视觉、听觉和嗅觉等多个不同脑区,运用“意念”打字、唱歌、念诗等多种智能任务。
点评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表示,当前类脑计算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其意义在于能够为这种技术路径提供一个重要的实践案例,在中国计算机发展历程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们相信类脑计算将引领一次智能革命,随着类脑芯片不断迭代升级,未来类脑计算机或将植入手机、机器人,产生新的智能服务体验,将在各个领域极大拓展人类的智力活动范畴。
10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正式开放
2020年1月11日,“中国天眼”(FAST)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这个拥有500米口径球面的射电望远镜是全球最大、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截止到2020年11月,“中国天眼”已经发现脉冲星超过240颗。更令人激动的是,它将于2021年4月1日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现正征集来自全球科学家的观测申请。
点评
眼力决定眼界,凝聚着中国智慧的全球最大的“中国天眼”向全世界开放,既彰显了科学无国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胸怀”,也意味着人类向宇宙未知地带探索的眼力更加深邃,眼界更加开阔。
11 中国为珠峰重量“身高”为8848.86米
2020年12月8日,中国对“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展开第四次大规模测绘和科考活动,测定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8848.86米。此次测绘我国采用了综合运用GNSS卫星测量、水准测量、光电测距、雪深雷达测量、航空重力和遥感测量、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和实景三维建模等多种传统和现代测绘技术,且所有精密仪器几乎都是国产,为珠峰最精准“身高”给出了权威答案。
点评
8848.86米!这个数据是历史最高精度的珠峰高程测量结果,是中国登山队实地勘测出属于中国自己测量珠峰的“中国高度”。“8848.86”也是几代登山人传承的中国精神,更是“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的家国情怀。攀登精神,莫失莫忘,在新时代的征途中,每一名中国人都是攀登者,要以攀登者的姿态创下一个又一个奇迹,登顶一座又一座“珠峰”。
12 银河麒麟V10成为国产操作系统安全基石
2020年8月13日,中国电子发布银河麒麟操作系统V10。麒麟软件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孔金珠表示,银河麒麟V10具有国内最高安全等级,拥有内生安全、融入移动、性能领先、生态丰富、体验提升、云端赋能6大亮点。银河麒麟操作系统V10还集成了丰富的软件生态,包括办公、图形、游戏等11类3500款小程序,桌面版本中集成了安卓兼容生态以及兼容了丰富的外设等。目前麒麟操作系统在国内的客户已达到10000家。
点评
操作系统是软件之魂,是信息化安全体系的基石。专家表示,银河麒麟是我国首款具有内生安全体系、国内安全等级最高的操作系统,被认为是中国电子40年来在操作系统自主创新征程中的阶段性、代表性成果,随着其不断创新和改进,有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有能力成为承载国家基础软件的安全基石。